今天,我们如何面对经典?
今天,我们如何面对经典?
——由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引发的讨论
41集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案》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历史题材电视剧近年备受青睐,但在数量与质量、制作投入与艺术水准方面尚未取得平衡,暴露诸多问题。在“穿越剧”、“雷人剧”以强势收视率抢占屏幕的今天,以严谨态度创作的《赵氏孤儿案》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期“文化圆桌”邀请导演、评论家和电视台负责人从不同层面解读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希望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对当下的电视剧创作有所裨益。
——编 者
张扬民族道义
阎建钢
《赵氏孤儿》是关于“道”和“义”的故事,中国人之所以对《赵氏孤儿》怀有特殊的情结,正是由于对“道”和“义”所含价值观与美学观孜孜不倦的探求。然而,这些传统的美德在如今的社会正慢慢被淡忘和抛弃。创作电视剧版《赵氏孤儿》,我仍然要强调它的价值观传达,要努力发扬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道义精神,期望该剧能让更多人知道“道义”二字的重要性。
我们的故事围绕着程婴救孤展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发展,一群人的关系脉络,一种冥冥之中扣人心弦的“上天在看”的衡量标准,彰显以程婴为首的一群古代英雄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忠大义、舍生取义、不屈不挠、敢于献身的精神。其实,英雄并非天生就是英雄。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不管走了哪条路,不管经历什么事情,人生的结点终会标明生命的质量。正如程婴,他是一个医者, 一个悲天悯人的义士, 一个视死如归的疯子, 一个无怨无悔的丈夫;更是一个洞悉人性的智者, 一个至仁至善的信徒,一个正义的践行者。屠岸贾在这部剧中也不是一个天生的暴徒,他是一个权臣, 一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当然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个冷血的屠夫, 一个惜才的伯乐。
《赵氏孤儿》有着广泛的国内外影响,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被多种艺术手段改编过。而它对我而言,是一种个人自觉,或者说是喜爱。只有自己喜欢才能够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换来喜欢和共鸣。想拍什么是我的个人选择,但我会为喜爱这个故事、喜欢这群人物的观众而拍。为了对得起这份喜爱,我不会做颠覆性处理,而是在史实基础上准确地强调它的价值观转达;我也不会不着墨于帝王斗争,而只是表现民生道义。我希望这部剧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发扬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道义精神。当然,这里也会有爱恨纠葛、生死离别、武侠道义。我会重视再度创作的历史性、商业性、艺术性与新鲜感的结合。
忘掉历史是一个民族最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多是通过电视剧了解历史,一个导演、一部戏必然要有文化责任,文以载道就是我们的责任。当年的大忠大义,当年的舍生取义,这种精神今天同样需要。文化的主流方向,是电视人不能忘却的。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时代需要一股劲儿。我想让大家感受到一股精气神,看看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活着的,怎么做人的,那个时代的天是怎么撑起来的。我希望我们这个时代也孕育出这种英雄精神、英雄举止、英雄群体、英雄气概。在好看的故事中发掘与张扬历史上曾有的、能激发民族气节的精神酵素,呼唤已多有失落的国气、民气与人气,汲取于今有益的原始活力,传承精神基因,是娱乐任务也是文化使命。
(作者系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导演)
静心 敬心 精心
仲呈祥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元杂剧的艺术经典,在时代语境下,我们当以何种态度对待民族艺术经典?静心、敬心、精心,是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带来的启示。
静心,与当下影视创作中普遍的浮躁、功利心态相对照,创作者沉下心来制作这部电视剧,很是可贵。敬心,创作者怀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艺术经典的敬畏之心来改编,而不是消费它、解构它。精心,该剧不论编剧、画面还是表演,都堪称精品力作。总之,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告诉我们要怀着对传统与经典的敬畏之情,精心改编,要以宁静的心态丰富、发展、深化经典作品至今仍有价值的道德伦理观念。
我反对打着现代观念的招牌,从逆势方向对“赵氏孤儿”进行解构和颠覆。我们民族的道德伦理和艺术是经过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一点一点支撑起来的,如果现在用大众传媒恶意地把一个个支柱去掉,这个大厦就会坍塌,我们的道德精神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说从14世纪以来,一群先知先觉者举起了人的自觉的大旗,强调人的自觉,人的主体性,开了一代新风气,谱写了人类文化历史的新篇章,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应该举起人的文化自觉的大旗,开人类的新风气,为人类做出独特的贡献来。
艺术创作往往绕不开人性丰富与道德评判这一对矛盾。该剧的创作者自觉地避免过去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创作取向,以辩证和谐的思维来塑造人物。电视剧的后半段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述屠岸贾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他对妻子和儿子是真爱的,且爱得很深……电视剧当然要立体生动地还原生活。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尊重历史事实,在历史的基础上合理虚构、合情创作,从而使其成为一部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
《赵氏孤儿案》里的程婴是一名时代精神的医治者。他的言谈举止、显现的智慧足以使得民族摆脱一种精神上的衰弱症、麻痹症。他所能治愈的是鲁迅先生当年所憎恶的民族性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面。这与今天,中央提出文艺作品当有利于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为文艺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国家媒体的文化担当
罗 明
根据经典元杂剧改编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由开播时的1.09%升到收官时的2.13%。播出前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媒体称赞该剧是首部“零负面”、“零差评”、“零吐槽”佳作,引发观众对历史正剧的“饥渴症”,在如今“雷”剧扎堆的荧屏显得弥足珍贵。
去年,中央电视台提出“好戏出央视”的战略目标,《木府风云》、《火蓝刀锋》等一批定制剧通过精心创作、一套八套联动播出,连创收视纪录,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我们细化“好戏出央视”的内涵与外延,在价值引领和文化建设上坚守阵地,在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上突破创新,在创作标准上注重“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在播出格局上形成“月月有好戏、季季有大戏”。可以说,《赵氏孤儿案》也是“大戏出央视”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
虽然该剧开播时收视遇冷,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关注度和美誉度持续走高,收视增幅超过100%。连日来,数百家报刊围绕该剧进行评论报道,香港和美国的媒体也予以关注。新媒体上也是热议不断,论坛日转发量上万,微博日转发量上百万,视频点播率近亿。媒体评论,《赵氏孤儿案》虽并不抢眼,看过之后却被迅速吸引,归根结底是对其价值观的认同;虽是历史剧但同样具备现实意义,正与邪的较量一直存在,无非是大小而已;这样的精品剧,责任大于收视。这种“慢热”后的收视逆转和口碑爆棚,恰恰证明了《赵氏孤儿案》自身的精良品质和文化品格以及央视作为国家平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与以往一些改编作品侧重对历史、传统的拆解、重构不同,《赵氏孤儿案》对传统、经典怀有敬畏之心,没有过度消费历史,而是用细腻的情节设置、艺术化的人物形象、精湛的视听语言去丰富、发展、深化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在生死、得失、忠义、权谋、亲情、救赎、昭雪之间诠释道义、彰显气节。不刻意取悦、不使劲吆喝,却获得广泛关注、高度认同,说明大忠大义的悲壮和大美大善的情怀在民族血脉中绵延不绝,虽延宕数千年,却依然能引发强烈的审美共振。创作编播这样的作品,高度契合了央视的文化诉求和精品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反映人类某一民族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价值体现与实践追求,当今普及千家万户的电视剧艺术,正是这种价值体现与实践追求的外化形态与载体,如何运用电视剧教化引领受众进行高级层面的欣赏与享受,是在娱乐化文化泛滥的今天,主流媒体必须自觉担当的使命与责任。《赵氏孤儿案》的选择与播出说明央视对主流价值导向的坚守和民族先进文化的弘扬。
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55周年,电视剧至今蔚为大观,数万集的年产量足让我们成为电视剧生产大国,但离“电视强国”距离尚远。在社会价值多元的背景下,“穿越之风”未平息,“戏说历史”又大行其道,恶搞剧、雷人剧在“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行业生态中“野蛮生长”,并有垄断荧屏版面、绑架观众审美之势。电视剧作为人民群众主要精神食粮,首先呈现的应是其文化属性,其次才是商业属性,良性的电视剧创作播出应该是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度统一,三者不可偏废,更不可本末倒置,这也符合全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
中央电视台在推进国际一流媒体建设的征程中,始终坚守国家媒体的文化担当。“好戏出央视、大戏出央视”的提出与实践,既是我们自身媒体建设的一个路径尝试,也是央视在电视剧领域的一种文化姿态。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