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朱执信生平事迹展讲述一九一一往事

时间:2013年04月0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叶伟华

  1911年7月出版的《平民画报》刊载的黄花岗起义军“焚攻督署”图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缅怀革命先烈,近日在广州博物馆下属分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举办了民主先烈朱执信生平事迹展。展览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信札、用品等图片资料,全面回顾和展现朱执信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后壮烈牺牲的革命人生及“文武兼备”革命家的才华和风采。

  朱执信生于清朝番禺的书香世家。1904年留学日本时与孙中山结识,次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归国后暗中宣传革命和策动起义。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参加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史称“三·二九”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对促成广东的和平光复起了巨大作用。后随孙中山去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1920年,在广东虎门策动桂系军阀反正时,被军阀杀害。

  此次展览涉及不少朱执信本人的诗稿资料,除了为观众展现革命家朱执信的风采外,更体现了他充满才情的另一面。在这些诗稿中,最珍贵的当属“挽余建光”诗一首。这是一首白话新体诗,诗中热情赞美了革命者高尚的品格和牺牲精神,悲歌慷慨,情真意切,不但表达了朱执信对革命同事真挚的情感,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

  朱执信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国学功底深厚,平时除了写政论文章外,还喜欢写诗词。在1919年以前,他主要写旧体诗,后来,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改写新体白话诗。他对新体白话诗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在音节方面见解颇深,甚至连新体诗的鼻祖胡适也对他大加赞赏。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朱执信印谱”。这张印谱是朱执信妻子杨道仪的侄女所捐赠,印谱中布满了朱执信的各种章印,印文中包括了朱执信名、字、号和众多笔名的内容,为了解他的生平和革命思想提供了最为明了、直观的材料。朱执信喜欢刻章,有各种印章30多枚,其中最特别的是“南都沦后第四乙酉生”这枚印章。虽然这是一枚字数较多的印章,而且贸然一看似乎不成章法,其实并不是这样。“南都”指南明都城南京。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正是乙酉年,明朝彻底灭亡。“第四乙酉”是指南京沦陷后第四个乙酉年,即1885年,朱执信就是这一年出生的,他以此为自己的印章,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民族的屈辱,要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

  除此之外,展览中还展出了一幅1911年7月出版的《平民画报》刊载的黄花岗起义军“焚攻督署”图。此图形象描绘了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半,黄兴率领先锋队攻打两广总督府时的情形。图中先锋队队员们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将督府卫兵一举攻溃,并准备放火焚烧督府衙门。此图刻画得形象传神,充分表现了起义军临危不惧、英勇豪迈、不怕牺牲的革命气概和崇高品格。

  广州“三·二九”起义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却从此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朱执信是“三·二九”起义的重要参与者。起义当天(27日)下午3时,革命党人纷纷到达黄兴寓所,听候命令。朱执信本来有别的任务,无须亲临战场。但是,激于义愤他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有人指着朱执信仍旧穿着的两截长衫风趣地说:“若御此衫何能陷阵?”朱执信笑言:“是何难!”遂用刀将长衫下半截割掉,手持两颗炸弹,毅然“从黄兴去拼命!”朱执信割袍上阵的举动,在党人中传开,成为美谈。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