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赵氏孤儿案》的不足与遗憾

时间:2013年04月0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孙苑

  最近,在追热播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并不意外地失望了,原因有二:技术上的缺憾和人物性格的脸谱化。

  该剧节奏缓慢,把一点包袱与伏笔都掰开揉碎了反复解释,生怕观众不明白。剧中计谋和推理逻辑偏弱,尤其是促使赵朔最终决定舍弃扳倒政敌最大良机的,竟是程婴妻子的哭闹,不能令人信服。此外,台词上时代感混乱。且不说台词中多次引用如“水至清则无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等语(前者出自班固《汉书》,后者则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第11集中国君甚至指名道姓地说在读“秦国商鞅所署商君书”,让商鞅活生生往前穿越了两百多年。还有一些称谓建制上的历史错误如“皇家练车场”、“本王”、“秦王”,不一而足。虽是虚构的传奇故事,但作为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正剧,承担着文化传播、熏陶教育的重任,这么明显的漏洞还应尽量避免。

  然而《赵氏孤儿案》真正的遗憾还不在于此。既然打的是“历史正剧”的招牌,理应完成两个任务:“还原”和“解读”——将旧世风云还原,用当代价值解读。艺术作品可以天马行空地描绘远古未来、神鬼异形,但表达的却永远是今人、现实的主题和价值观念。《赵氏孤儿案》人伦惨案的情节表现,值得商榷。尽管编剧着力将程婴换子前夕长达八分钟的临别独白写得涕泪涟涟,演技精湛的吴秀波将程婴一场亲手摔儿的戏演得肝肠寸断,也难以掩盖其反人性的本质。陈凯歌版的电影《赵氏孤儿》将程婴换子处理成阴差阳错,虽然因削弱、反抗和复仇主题而效果欠佳,但到底是注意到了这一人伦难题,不愿去踩这残杀稚子的雷区。而电视剧《赵氏孤儿案》让道德完美、永不犯错的“高大全”人物程婴选择杀子成仁,与这个古老故事里最大的人伦难题正面碰撞,殊为不智。当今,影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极大,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每一段音乐,都可能在观众心中造成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电视剧表现的场景不能百无禁忌,在表现某些场景时,一定要做适合当代人观看习惯的处理。

  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端,源自赵家与屠岸贾等上层贵族间的争斗,赵氏孤儿的复仇在今天看来,格局有些小。赵氏孤儿的正义性来自对屠岸贾灭赵氏时赶尽杀绝的残忍和屠杀全城婴儿的暴行的复仇,以及反抗强权的象征意味。放在如今的文化语境下,讲好一个全新的复仇故事,就得合理重构人物博弈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奸诈多谋的屠岸贾,愚善无能的赵朔,极智近妖的程婴,鲁莽愚忠的公孙杵臼,昧若棋子的国君非黑即白的人物脸谱式划分有些简单。在情感关系上也多处违背常情常理,如程婴明明是作态要毒杀屠岸贾最爱的夫人,屠岸贾却突兀地对程婴产生惺惺相惜之情;公孙杵臼丧妻后,程婴夫妇硬要搬去与他同吃住等,让人多少有些莫名其妙。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