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昆曲姹紫嫣红开遍——北大昆曲传承第一个五年计划(2009-2013)回眸
青春版《牡丹亭》主演沈丰英在指导学生排练
白先勇生动地讲授昆曲课
“我始终认为,白老师(白先勇)所要的是能接过他手中那朵妖艳欲滴牡丹花的人,而不是空占了一个座位的面无表情的观戏人。”北京大学学生王涵洁这样深情地说到。3月22日,随着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被插进北大燕南园51号院的花圃,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计划(2014-2018)也随之开启。
其实,昆曲艺术在北大一直有着深厚的根脉。自从20世纪初,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吴梅先生等大批挚爱昆曲艺术的学者将它引入讲堂,揭开北大与昆曲的缘分开始,其后几代师生薪火相承。北大教授俞平伯先生、林焘先生等学者与曲家文人都曾在北大不遗余力地研习传唱昆曲;校园中众多的昆曲爱好者也组织了学生社团,成为北大艺术百花园中魅力独具的一枝。进入新世纪,北京大学更关注古老的昆曲艺术,致力于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去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2009年12月,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当代著名华人作家、昆曲推手白先勇,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共同发起,计划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在北京大学开设可以选修学分的昆曲课程,举办昆曲表演传习工作坊,组织昆曲剧目展演,建设昆曲数字艺术档案等活动形式,推动昆曲艺术的研究、昆曲剧目的整理、昆曲演出的推广和昆曲观众的培养,为传统昆曲输入新生血液,从而让昆曲获得新生和发展。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青春版《牡丹亭》”
对于大多数高校中的昆曲知音来讲,与昆曲的结缘大都有一个相同的起点——青春版《牡丹亭》。从2004年到2009年,青春版《牡丹亭》四进北大,受到了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每场演出都被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所贯穿,每次谢幕时,观众都会对演员的精彩表演久久击掌和赞叹,这样的景象,是以往校园活动中所罕见的,并带动了周边高校联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有网友留言,呼唤“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青春版《牡丹亭》一直演下去”。正是在北京大学团队和青春版《牡丹亭》团队的共同运作下,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北师大,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在清华大学公演,同样受到了各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2009年,北大昆曲传承计划正式启动,四年多来,项目在展演方面给人留下了很深印象,并营造了北京的昆曲氛围。尤其是首届北京大学昆曲文化周(三场青春版《牡丹亭》北大公演、两场新版《玉簪记》公演,四场昆曲新美学讲座(北大、清华、北师大、人民大学),一场昆曲主题展览、一场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经典昆曲折子戏专场(北大、北师大各一场)、校园版《牡丹亭》北大及上海公演等……如此之大的阵势可谓前所未有。
展演是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基础。定期举办昆曲艺术沙龙和昆曲文化周,推动昆曲校园巡演,巡讲,巡展,通过将昆曲艺术全方位引进校园,让大学生对昆曲有直观的认识,并能走进剧场、走近昆曲,培养昆曲的年轻观众。
寻昆曲有心人,推校园版《牡丹亭》
有青春版《牡丹亭》的珠玉在前,北大昆曲传承计划2010年开设的昆曲传习工作坊还推出了校园版《牡丹亭》。工作坊在学生中寻找昆曲爱好者,从中选取演员和工作人员,请专业昆曲演员来教这些学生唱昆曲,以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能深入接近、亲身体验昆曲的机会,让学员亲身体验到昆曲的魅力。同年3月,校园版《牡丹亭》昆曲工作坊的学员选拔活动举行,来自北大、北师大、传媒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各高校的近80位报名者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之后的半年时间中,昆曲工作坊学员利用课外时间跟随专业昆曲演员学习昆曲表演知识,其中优秀学员还得以参加当年为期一周的昆曲夏令营,得到昆曲演员一对一教学的机会。2011年4月7日,校园版《牡丹亭》择取了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忆女》《回生》四折,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公演,得到了前来观看的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好评。2011年5月23日,校园版《牡丹亭》作为文化部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交流演出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了公演,引起很大反响。
“他们将生命的情与爱和昆曲相交融,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无需言语,心与心之间可以直接相通。在戏里,透过一生一旦明亮清澈的眼眸,我看到了烟波画船、雨丝风片的春色,看到了一见倾心的爱恋;在戏外,读老师们智慧的双眼,我读懂了他们对艺术的崇敬和执著追求。”这是北大学生杨妍捷研习《牡丹亭》后的一番肺腑之言,怎不感叹她对这出戏、这门艺术理解得通透呢。
据了解,在此基础上,北大昆曲传习工作坊还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逐步与国内八大昆曲表演专业院团合作,将全国各昆曲院团的昆曲表演经验带进校园,进行学生剧目排演。另一方面,昆曲传承新五年计划还将结合大学研究优势走进院团,进行学生课题调研,进行人文普及讲座,相当于也提高了院团人员人文艺术理论修养,还有对昆曲院团战略发展规划等的合作模式。
传承是核心也是希望
传承一直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核心,也是希望所在。通过校园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建立两岸三地昆曲高校联盟及数字昆曲艺术档案等一系列的计划内容,扩大昆曲的教育普及,让观众进一步走进昆曲,留存昆曲珍贵档案。
北大首开校园昆曲课之先风。2010年、2011年成功开设了两期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公选课程,并于2012年升级成为全校本科生通选课程。该课程不仅恢复了北大昆曲教育老传统,而且赋予了昆曲艺术在学术上的新定位。《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以欣赏研究昆曲经典作品为主,分“案头”及“场上”,从昆曲美学、哲学思想、历史背景、文学意境、各种层面来探讨。同时昆曲大师及青年演员也现身说法,讲解示范昆曲的表演艺术,诠释角色行当、身段唱腔。据了解,该课程吸引了各大高校不同专业学生自发参与。课程原定选课学员100人,但每次课程300人的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除了北京大学本校各专业的学生外,外校旁听生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
“叶朗教授在课上说,美会催生人的责任感。昆曲之美,艺术之美更是如此。学习昆曲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萌发对美的感恩,对守护的感恩。谁能忍心看这样的美丽失落?为什么要让前辈们孤独那么久?我同样惭愧于自身与美的差距,并想为了回报这样的美丽而做些什么。这样想来,美是最励志的了。我依然觉得生活如此美好,依然值得你为之热血,为之奋斗。昆曲于我,是美妙的馈赠。”这是北大学生陆佩在课后的一番感言。虽然昆曲小众化问题还是很严重,北大“昆曲传承计划”也才起步,且并不完美,但相信在更多日子中,它能够真的将昆曲的姹紫嫣红开遍。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