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也很正常 ——与高满堂同志商榷

时间:2013年03月2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沈 毅

  看了《中国艺术报》3月8日第6版的文章《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正常吗?》,我同意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高满堂同志指出的当前中国电视剧的许多弊病,但认为他的意见也有偏颇之处,现提出来商榷。

  当前许多创作者拍摄抗战题材的作品,不能完全归咎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有的作品恐怕没有多少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出自民族的责任心。一段时间以来,世界风云变幻,日本右翼势力抬头,钓鱼岛争端不断。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都关心势态的发展和变化。在这种环境下,重温历史的沉痛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田汉、夏衍、阳翰笙、郭沫若等老作家在抗战期间写的抗战戏剧及“古为今用”的戏剧有多少?我问过身边的青年人,不少人竟不知道《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是谁。历史不能忘记,为了惨痛的历史不再重演,就要将历史不断说给年轻人听,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以有数十个剧组“打鬼子”,我看很正常。

  我有幸从事文艺工作,看了几十年的戏剧、电影、电视剧,但也只是看了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长期观看,大约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十部作品(甚至是歌曲)中有一两部好的、较好的,一两部差的、较差的,大部分是一般的。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也不例外。我们的宫廷剧、人物剧、家庭剧等等数目也很大,内宫在争斗,人物在纠葛,婆媳在打架,不也都是天天在演、在播吗?绝大部分观众把看影视剧当做娱乐、消遣,编剧、导演、演员及所有剧组人员的责任在于把优秀的作品奉献给观众,优秀作品总是内容健康、人物鲜明而有艺术美的,能给观众以启迪和美的享受。高满堂同志的这个意见很对:目前中国电视剧原创力比较匮乏。特别是多数作品编剧比较弱,“一剧之本”比较弱,更多地借助于二度创作,通过名导演和名演员去打造。编剧弱的原因比较复杂,与编剧的素质、地位、待遇、急躁心理等等有一定关系。但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还是有一个优良的传统,许多人愿意通过通力合作,打造精品。具体到每个作品,往往也有不同的追求。因此,我们出现过不少优秀的作品,高满堂同志的《闯关东》就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们的艺术大餐也不可能都是龙虾与烤鸭,也需要一些水果和蔬菜以及调味品,以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优秀的作品只会是少数,正如成千上万的平凡人中只会出现少数的英雄一样。对文艺应当更宽容一些,因为艺术创作有它本身的规律,只要是健康的作品,就应该允许它诞生、存在,但有责任帮助它成长得更好一些。做适当的规划、引导并重点扶植也是必要的,但要理解和支持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于少数粗制滥造、歪曲历史、丑化现实等不健康的作品要提出纠正与批评。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