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清新风气,开创文化繁荣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清新风气,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党中央作出关于精简会议、改进会风的规定,不摆放鲜花,布置简洁、朴素、庄重、向上,不说空话、套话,一股清新务实的会风扑面而来。清新文化正在以“仁爱正义、纯真高雅、清新自然”为宗旨,以文艺作品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以标新立异、独特新颖的姿态不断提升人们的关注,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让人们感受到淳朴之风,缓解人们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出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一、“清新”以中国文化为根基
“清”字,字典里的解释是纯净没有混杂、寂静、公正廉洁、单纯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时常体现出“清”字,尤其是道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传统观念的主要源头。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三清为道家哲学学说的象征。“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种境界。在儒家、佛家的学说里也常出现“清”字。文化艺术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因此“清”的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是艺术之魂,意境之魂。
“清”的概念首先是魏文帝曹丕提出的,他的《文气论》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清气是正气,自此之后学者、官员、名贵一直是尊清贬浊,以清浊论人。因此,“清”也成为人物品评的重要标准。
“清”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范畴。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这种非常文人化的趣味已逐渐定型。
“清”字最早出现于先秦的音乐评论中,“耳辨音声清浊”,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将“清”字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清”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艺批评,到唐代诗论中,“清”已成为很活跃的诗美概念。但它的内涵直到明代评论家才加以概括,形成有关“清”的审美观。由于“清”自始至终都是一种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趣味,这决定了它在古典文艺学中的重要位置。
可以这么说,“清”是中国人内心潜在的信仰。
“新”字,指的是创新,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的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清新”的“新”有三个含义。首先,“新”字强调与时俱进。“清”本就有“出新”的意思,与“新”组合后更强调了出新、创新之意。创新有好的“新”也有坏的“新”,用“清”限定的“新”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是好的“新”。其次,“清”作为形容词大多是偏柔弱的,作为动词却是刚劲的。不清除污垢就不能“新”,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清新。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净化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不良的环境让人精神萎靡、躁动不安,甚至严重危害社会。
二、“清新”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要求
著名学者、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曾撰文指出,清新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里明确地提出了文艺工作要注意和重视“激浊扬清”问题。对于当前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而言,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是有鲜明针对性的。今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问题,甚至很龌龊的东西。这些好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是社会存在,都会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包括反映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中来。文艺中势必会出现“浊”和“清”两种现象。不倡导清新就会影响时代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清新文化是时代的呼声。经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已经大大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这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文艺作品“清”者清,“浊”者浊,可谓泥沙俱有、鱼龙混杂,对此,广大群众非常不满意。因此,清新文化也是人民的呼声,是应运而生的。
只有激浊扬清,清除这些不良不健康的因素,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得到净化。这正是清新文化的社会价值所在。提倡清新文化就是激浊扬清,就是抵制文化的邪气,促进优秀文艺作品产生。这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高尚人格的塑造,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文学艺术不可偏离扬善抑恶的轨道,有必要提倡正面的道德观。文化发展多样化趋势的深化必然产生一些矛盾,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公平正义、互相促进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但是偏离了道德方向的矛盾应该用道德和法律来进行引导和解决。解决矛盾是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只有扬起文化的清新之风,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文艺的商品化庸俗化才能得到坚决的遏止和纠正。
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完全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反对骄奢淫逸,崇尚节俭朴素,符合中国当代社会这种发展需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奢侈之风已经在很多领域蔓延,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反对投机钻营,提倡精神寻根,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直面现实,精神寻根,就是要为群众说话,维护和捍卫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掠夺和损害。
最后,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反对媚俗下流,崇尚健康向上,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当代有些文艺令人泄气、丧气,悲观、颓废。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界提倡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就是激浊扬清,对抵制这种文化的邪气和暮气起到引领作用。
三、清新文化是倡导“清正”、“清廉”的文化,是追求和弘扬真善美的文化
首先,清新文化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追逐狭隘利益,而是求真务实。清新文化强调创新,这个“新”是追求真理。一个人,只有选择了真理作为最高价值,才有与种种假恶丑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以真理而不是以金钱和权力为动力,才有可能引领全体人民战胜各种腐败,才有前途和希望。
其次,清新文化是弘扬正气的文化。清新文化弘扬永恒正义,强调文艺作品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使偶尔反映正不压邪的现象,也要表现出邪恶势力必将没落的历史发展趋势。过去,有些作家艺术家非常迷惘,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新生力量,而是拜倒在金钱这种可以颠倒黑白的力量面前。现在,不少作家艺术家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的新生力量。一些作品,我们感受不到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必然趋势。这种渲染邪气的文化是和清新文化格格不入的。
再次,清新文化是绝眩惑求真美的文化。清新文化认为美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作家艺术家臆造出来的。因此,作家艺术家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求真美,绝眩惑。可是,有些文艺作品却不以真美打动人心,而以眩惑诱惑人心。这些所谓的“文艺家”不是创造美的东西,而是为了吸引“眼球”。清新文化坚决杜绝这种“眩惑”现象,追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真美。
最后,清新文化是秉承公正、践行清廉的文化。一个社会只要是上升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廉公正的,人民就是和谐的;而一个社会只要是衰落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腐败的,人民就是怨怒的。而倡导清廉的清新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反映,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清新文化是积极健康的文化。当代恶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腐败文化,是当代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一种腐败文化。因此,清新文化就是抵制腐败,积极倡导仁爱正义、纯真高雅和清新自然。
四、清新文化是刚柔相济的文化
近年来,文艺界流行一种清新审美风尚。这种清新审美风尚反映了当代人对清新审美需求的强烈渴望,表现了当代人对清新文化生活的向往。而清新文艺则在吸收这种偏于柔弱的清新文艺的合理部分的同时,也容纳那些追求阳刚和崇高审美风尚的大清新文艺,提倡刚柔相济的文艺。
这种清新文艺追求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追求合规律与合目的高度统一。这种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不是随意而任性的,而是无法至法、不露痕迹的自由境界。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所崇尚的艺术境界就是这种化境,就是合规律与合目的高度统一。
清新文艺还是丰富和明朗的和谐统一。正如荷花,虽然它出污泥而不染,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它就不可能纯洁和清新。因此,清新文艺不是单一,不是没经风雨的一尘不染,而是久经风吹浪打后的凤凰涅槃。因而,“出淤泥而不染”不完全是“洁身自好”,还有在抵制和拒绝污泥的斗争中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因此,清新文艺不是单纯,而是明朗;不是复杂,而是丰富。
清新文艺特别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雕琢,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文与质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确,一部艺术作品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的统一,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编辑: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