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颜色——记“印象敦煌——中国文化大展”
莫高窟第四十五窟阿难像
莫高窟第四百三十二窟中心塔柱
莫高窟第二百四十九窟狩猎图
古有“亚欧大动脉”之称的“丝绸之路”,曾将分处东西两端的中国和土耳其紧密相连。敦煌则是丝路上一扇敞开的大门。2012年11月20日至2013年1月13日,作为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压轴戏之一,由中国文化部、土耳其文化旅游部、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共同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敦煌研究院承办的“印象敦煌——中国文化大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展览以敦煌石窟艺术多角度的展现,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多元、丝路古道上的文明碰撞,以及中土交流的远古回响,呈现在数十万土耳其观众面前。
知识+观赏:文化敦煌的活现
何谓“印象敦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副总监马瑞青介绍,“印象敦煌”首先是要通过敦煌文化展现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同时也暗合了此次文化年“丝路之源,魅力中国”的主题;其次,因为敦煌是一个不可移动的文化宝库,这次展览的洞窟、壁画、彩塑作品以摹品为主,但依然能够传递敦煌独有的文化气息。
在米玛尔·锡南大学文化艺术中心以古老的仓库改造的展馆中,展览分三个部分呈现:从震撼人心的敦煌石窟艺术,到敦煌乐器的实物展示和醉人的敦煌乐舞表演,再到安静的品茗,精心的设计,让观者在视觉、听觉、味觉的三重感受中,领略到敦煌之美,品味到中国文化之境。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亚非处处长史瑞林毕业于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对土耳其文化谙熟于心,对中土两国文化交流更是颇有心得。他认为,近些年,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土耳其人民对于中国的了解,已经逐渐从看展览、演艺,品味美食的表层,转移到了对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深层了解。
石窟艺术是展览的重点。西北大漠和莫高窟的场景,被真切地还原在了这座文物级建筑中,敦煌石窟艺术的各个方面也得到了完整呈现:南北区洞窟有何区别?洞窟是怎么开掘的?壁画是如何绘制的?彩塑是怎样做成的?壁画为什么会变色?对于展览的版块规划,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表示:“从宏观到微观的展陈让观众了解到敦煌石窟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信人们从中得到的不只是艺术史的感受。”
历史+学术:时光交织的样本
海外办展难度要远远大于国内展览。敦煌艺术的展陈更不是现成品的简单摆列。3个整体复制洞窟、6尊彩塑临品、25幅复制壁画、6件出土文献真品,听起来,数量好像不多,却整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装了4个集装箱、80多个小箱,以5个半挂车3天昼夜不停地运到天津港,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漂越重洋海运到伊斯坦布尔,最后用了8天的时间卸货、10多天的时间布展,前后准备工作历时半年。
为了呈现敦煌石窟艺术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主办和承办方没有因运输和展陈的繁杂而避重就轻。最难运输的3个整体复制洞窟各有侧重:第275窟建于北凉,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主尊菩萨高3.4米,也是早期造像最大的;第158窟是莫高窟仅有的两个涅槃窟之一,卧佛长达12米,是中唐彩塑的杰作;第45窟建于莫高窟全盛时期,是殿堂窟的优秀代表,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庙堂式建筑结构等不断融入的唐代中原风格。
彩塑的选择也颇有讲究:莫高窟第17窟是晚唐僧人领袖洪辩的纪念窟,其中的洪辩像,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优秀人物肖像彩塑留存;莫高窟第194窟中的菩萨,衣饰色彩清淡,纹样繁华,有织锦刺绣的质感,是塑绘结合的典范。
壁画同样各具代表性: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是敦煌早期横幅连环故事画;莫高窟第427窟《莲花伎乐边饰》是隋代罕见大型边饰之一;榆林窟第29窟《女供养人像》,是研究西夏党项族妇女衣冠服饰及发式的珍贵资料;莫高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集多种线描表现于一体……从佛教故事画、经变画到飞天,敦煌石窟中的各种壁画类型,都得到了一一展现。
虽然多为摹品,但这些由常书鸿、段文杰、范文藻、史苇湘等前辈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绘制的作品,也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出土文献真品中,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最为重要。这份抄写本首尾俱全,麻纸上绘有乌丝栏线,楷书字体工整,行笔圆融雄逸,是唐代写经书体的代表作品之一,时光的交织中,熠熠生辉。
亚洲+欧洲:艺术交融的典范
在地跨欧亚大陆的伊斯坦布尔,看融汇中西的敦煌石窟艺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里有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佛教艺术的题材、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痕迹、西域艺术的风格、中原艺术的理念。从敦煌石窟艺术的人物造型、建筑风格、衣冠服饰、家具器具、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绘画技法、装饰纹样中,都能看到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所说,敦煌这座融合中西文化的艺术宝库,是全球交往和东西方艺术交融的典范。
在米玛尔·锡南大学举办的讲座中,樊锦诗为听众悉数列举敦煌石窟艺术中文化交融的印记:莫高窟第158窟中,可以看到粟特文化对唐代社会的影响;莫高窟第275窟中,主尊菩萨的面相、坐姿、衣饰等显示出浓厚的西域风格;莫高窟第432窟佛像两侧的菩萨着中原汉式衣冠,与正面佛龛菩萨西域式的袒胸、露臂、赤足各有不同……
壁画中同样拥有丰富的信息:《天宫伎乐》呈现了凹凸晕染的西域绘画技法;《狩猎图》描绘了古波斯人著名的“回马射”;《西方净土图》中的绘画技巧和建筑,显现出唐朝吸收外来文化、迎纳各国艺术家的开放气象……
米玛尔·锡南大学副校长卡杰(Caner Karavit)试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作为丝路沿线游牧文化象征的突厥人,曾在敦煌洞窟留下他们精细的绘画。这种技艺在突厥人迁徙到阿那多卢的过程中演变成了细密画。土耳其的细密画与中国绘画有着怎样的关系?“现如今,土耳其对于欧洲艺术非常熟悉,对于东方艺术却相当陌生,而我认为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东方。”这也是卡杰积极承办此次活动的主要原因。
文化的交融有痕亦无痕。作为世界艺术大融合的见证,在敦煌石窟艺术中虽然可以看到汉文化主体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吐纳扬弃,在某些方面,却又无法清楚地划割中西。1000多年岁月的洗礼,早已让敦煌的颜色不能以单一的色彩进行表述,那种种无以言表的调和色,如同丝路上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编辑:竹子)
· | 敦煌舞蹈表演论 |
· | 李涵新声《锦绣江山·敦煌篇》 mv尽显中华神韵 |
· | 丝路名城敦煌去年接待游客首破200万人次 |
· | 冯骥才:中国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
· | 浙江省美术馆:敦煌艺术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