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菊到霜浓色更佳——走近大武生王金璐

时间:2013年01月10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佩伦

  小孩子喜爱使枪弄棒。1944年,我才10岁,在北平(今北京)开明戏院看了一出《翠屏山》。石秀的一声“石三郎进门来英儿骂道……”让我记住了王金璐,英雄气象,武功身段,建构起我的京剧梦。

  1984年,我主持面对戏曲界及大专院校中文系教师的戏曲讲习班,授课人有张庚、翁偶虹等大家,并特别邀请65岁的王金璐讲授戏曲表演艺术。仅是他的轻巧后朝天蹬、卧鱼及其与长子王展云的火爆对打,已让300多学员惊呼不已。他的谦和、敬业、真知,至今仍被当时的学员深情忆念。

  从此,我与王金璐有了交往。所见所闻,不断强化着我的这些感受:他,高蹈轻扬,却从未放弃,珍惜分秒、远引深潜;他无意为人师,其德其艺足以为世范;舞台上美好地表现一切美好,是他生命的审美呈现。

  岁末,冒着寒流,如约准时来到王金璐家。走上三楼,刚刚立定,房门忽地开启,却见他已是拱手迎立。“如沐春风”曾多次注入笔头,此时此刻却是身心浸透。等我坐定,他才入座。

  当他得知我儿时常去他家附近的前门外三里河铁山寺及靠山胡同嬉戏时,我俩倍觉亲近。再提起曾经距离我们很近的京剧名人旧居,如东柳树井龚云甫家、河泊厂黄桂秋家、豆腐巷马连良家,及木厂胡同后的中华戏校和十分熟悉的金鱼池、鞭子巷、东花市,我们仿佛各自回到了童年,从而打开他极香甜又极苦涩的回忆。仿佛面对一个似曾相识的老邻居,他叙起了家常——俱是寻常言语寻常事,却是味尽人生绝妙诗。

  王金璐说,他属猴,难得安静,学戏前后受尽皮肉之苦,因住在靠山胡同,猴有“山”相依,总算尚得其所,后来迁居鞭子巷,兄姐属相为马牛羊之类,终于鞭扑一生。这虽是巧合,说到此,他已是唏嘘不已。未成才时的饥饿与皮肉之苦,造就了上世纪30年代“童伶生行冠军”。成才后的著名武生不幸于1958年摔伤于舞台,已是残废之躯竟在苦斗18年后重登舞台,终成一代宗师——武生泰斗。“文革”时,王金璐夫妇不顾自身安危,对师父马连良、对同行兄妹依旧恭执弟子礼、恪尽朋友情。改革开放,丽日中天,王金璐则渐近耄耋之年。虽说,山当秋老容偏瘦;却是,菊到霜浓色更佳。2002年,文化部将首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颁给启功、王朝闻等十一位获奖者,王金璐名列其中。

  如今,王金璐已是94岁高龄,堪称春葩秋萼而临冬不衰,老干新枝而生意正浓。环顾室内,瓷砖断裂,是其与众弟子翻打扑跌的见证;堆在桌边的鞋靴行头,无声地诉说着梨园传承的别样春秋。这样一位德高望重、技艺不凡的老人,桂冠多多,却极谦逊。他说,我只是个穷孩子,一个为了吃碗饱饭而从艺的京剧演员。纵观其行止,泛听其口碑,再聆听他出自内心的自我评价,不禁肃然起敬。

  王金璐名言之一,求学应该从“要我练功”变为“我要练功”。两字颠倒,是他对自己求艺生涯的归纳,更是后学步入社会、走向有为于世的不二法门。

  王金璐名言之二,“要淡泊名利,不要淡薄人生”。一字之差,是他一生践行的圭臬,也是所有不肯苟活者登上灵魂阶梯的起点。

  王金璐有“武生泰斗”殊荣,但对“泰斗”,他别有诠释,是为其名言之三:泰,大也;斗,量米之器,并非百宝箱,只承载足以饱腹的杂粮,尽量满足他人之需。这个“泰斗”,形象地描绘了王金璐的人生轨迹,亦应是仁者的共同追求。环顾人世,这样名实同归的泰斗又有几人!

  1987年,王金璐应邀赴沈阳为辽宁省戏校授课,行前,他有“四不要”的约定:不要授课费,不要高级房间,不要特殊饭,不要观光旅游。20多天,他住在学校办公室,吃在一位老同学家,他的精心于教学,无心于自我,所留余音,至今回响。看看今天,学者、名流,奔波路上,放言台前,那派头、那身价、那斤斤计较与处处排场,给人留下的多是无奈。

  正与王金璐交谈,青年武生王雪清按约定时间前来求教,我便起身告辞。我走到王金璐身边,想与他合影,他当即起立:“您站着,我也站着。”我只好坐在他身边。当我走向门口,他紧握着我的左手,在我手背上连连用额头轻触:“我不能送您到楼下,我给您磕头致歉。”此刻,我强忍泪水,几近哽咽。在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中,我的心在颤抖。

  王金璐自称为一个普通的京剧演员,其人生却蕴含着无数令人思考的命题。对以名利为上、善于自诩的人来说,“京剧演员”王金璐应是醒心的明鉴高悬。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