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这一年,是什么让10万观众饱眼福——记201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

时间:2013年01月0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亚萌

猫 徐悲鸿

陶谷赠词 傅抱石

芦雁 陈之佛

  800余件作品、298天展期、近10万人次参观——这个数字不是国际大展来华的参观纪录,而是201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创下的纪录。

  为充分展示我国美术创作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加强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引导,进一步提升全国美术馆收藏研究水平,推动美术馆逐步建立藏品的固定陈列,同时促进美术馆积极适应免费开放的新要求,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广大群众能够分享国家美术发展的优秀成果,文化部于2012年年初启动了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近日,文化部在京举办展出季验收评审会。一位观众在湖北美术馆参观湖北美术馆工业版画藏品展时留言:“满足公众审美需求,利国利民,大有可为。”而这句话亦在不经意间为这次展出季定下基调。

  美术馆纷纷亮家底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介绍,推广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目的在于促进美术馆对藏品的利用和公共文化职能,让民众享受到艺术的魅力。“美术馆的收藏如何以专业化的视角来呈现,是一个关键问题。”自2012年5月文化部发布通知以来,168家文化系统的美术馆自由申报,最终28家美术馆以其专业性、经典性和学术推广能力入选本次展出季。

  “美术馆的时代到了,建起一个馆很容易,但藏品需要长期的积累,可以说收藏是一个美术馆最基本、最根本的工作。世界级博物馆、美术馆都是以藏品来确定其历史地位,而不是按行政级别来衡量。”中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林祥说。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亦认为,美术馆立馆为民,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审美文化的需求,通过艺术提高鉴赏能力,开阔艺术视野,是美术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取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的必然选择,“没有文化的认知度,没有良好的方法,就没有本事做好服务,所以美术馆必须苦练内功——加强收藏能力”。

  精品展出季让全民了解到美术馆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家底”。走进美术馆,享受艺术,感受美术馆的收藏,追寻艺术家的历程,这一惠民工程的社会意义十分重大。“江苏省美术馆的民国书画特别丰厚,能够助力‘南京民国文化品牌’的建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尘封多年的作品拿出来举办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美术精品展,梳理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一段往昔岁月;北京画院长期做齐白石专题研究;本次评审的唯一一个县级美术馆常熟美术馆的庞薰琹作品收藏丰富,以此举办的‘诀澜长歌’展览梳理了一代艺术大师的艺术历程。”中国美协顾问杨力舟说。

  中国有收藏几十万件作品的美术馆,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户”,后者还为数不少。武汉美术馆、云南美术馆等只有二三百件、四五百件馆藏的美术馆,想要长期举办收藏精品展有很大的难度。“陕西历史文物和艺术资源都很丰厚,但很多美术作品在群艺馆和美术院校中收藏,省内各个美术馆很难将各馆的收藏进行资源整合。”杨力舟说。

  “在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展览馆向美术馆飞跃的时期,如何做好美术馆的定位十分重要。我们怎么将有限的资源、财力用到刀刃上,大馆、小馆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其实,馆不在大小,重点在于定位。”钱林祥说。

  同抡“三板斧”,招式各不同

  如今,国内各类美术馆都注重审美教育和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并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展厅讲解、印制观展手册,这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三板斧”。据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赵志平介绍,在“回望——江苏省美术馆馆藏民国美术作品展”期间,美术馆请民国研究专家开讲“翰墨百年——篆刻漫谈”,印制民国美术知识手册;重庆美术馆借助名作《收租院》,请上世纪50年代的老作者到展馆进行教育和现场讲解;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齐白石三百石印展览,以此组织少儿篆刻讲座和现场“操练”……“三板斧”磨得锋利,打破了公众审美与艺术作品之间的隔膜。

  但对美术馆从业者而言,仅靠“三板斧”是不够的。不少美术馆扎扎实实地从“说明”做起——尽可能为观众带来更多作品背后的知识。天津美术馆以298天的展期和141件作品的规模举办“面向现代——馆藏20世纪中国画展”,特别将艺术家的画语录附在作品旁边,满足观众理解创作背景的欣赏要求,兼顾业内人士希冀梳理理论发展与变化的剪影。常熟美术馆馆长吴文雄介绍,馆内特别在展览期间放映两部庞薰琹的专题片,并确保每一件作品都有背景资料介绍。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介绍,37件作品、200余件文献的展览,60%都是首次展出,所以馆方特别设立阅读区和特制书桌。为节省展墙上的空间,还为创作者的英文简历制作了展柜。观众步入展厅,除了可以听导览员讲解,观看戴泽、靳之林的采访视频,策展人曹庆晖还专门为公众录制了作品介绍。

  让民众亲近艺术,不仅要给他们更多了解知识的渠道,还要以整个展览的场域设计来完成“贴近”的过程。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副主任周佳介绍,“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以民间玩具为展示对象,整个展场标识以七巧板进行设计,展柜设置很低,考虑到儿童的视线,就连文字介绍都是打在地上的,为了“亲近”孩子。“我们要在观众和展品之间搭起互动的桥梁,以展场设计营造沉浸式的教育氛围。”常熟美术馆的展墙不够,就以展台的平面方式来展示作品,观众亦可以在其中自由穿行。“我们需要把展览看成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件展品本身,而是一个综合的展示体。”范迪安说。

  人气来自创意

  “中国的审美教育比较薄弱,职责在于尽可能将展览办给所有人。美术馆系统需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对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群体,触动和感染人的心灵。”范迪安说。由此而言,有了展品之后,有“人”,才是更重要的。

  中国美术馆借由玩具展首创“小小志愿者”计划,请64位史家胡同小学和府学小学的学生,每周末做共计840小时的讲解,让孩子对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带孩子看展览,希望艺术教育的信念从小树立。端午节请孩子们参加手制香包的亲子活动,请民间艺人进行两天4场次的表演。亚明美术馆在中秋节期间邀农民工来馆“观经典、赏中秋、话建设”,特邀农民工参观画展,品赏月饼。广州艺术博物馆特设青少年记者专场,《羊城晚报》的小记者踊跃参与。常熟美术馆与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合作:设立学生参观记分卡,参观满10次,学院给一个学分。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何香凝艺术精品陈列展,以何香凝经典作品制作了瓷盘、丝巾、手提袋,把观众留在美术馆。“我们每季度都制作不同的宣传折页,很多观众热衷于收藏折页,有时候特别跑到美术馆来收藏。”何香凝美术馆典藏部研究主管房桦说。“大家都不知道漆画的制作过程,所以我们把制作现场搬到展厅。”福建省美术馆馆长游光霖说:“现场十分热闹,还有人感觉大漆太香了。”

  在“请进来”的同时,当今美术馆还注重“走出去”。深圳美术馆地处水源保护地,展厅不足又不可能改造和扩建,所以他们把画展送到社区、学校、军队、企业。云南美术馆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壁画临摹精品展将在2013年巡展普洱;何香凝美术馆推广“一展二巡三地”;关山月美术馆的“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在深圳展览关老的艺术人生,在广州回顾岭南艺术,在北京则展示关山月作为20世纪中国画大师的创作历程。美术馆送展到基层,如同艺术大篷车,进行资源共享,让艺术品资源具有社会性价值。

  “我们需要建立美术馆收藏品‘用’的优先性,不能让收藏品沉重;同时还要在‘用’中发现收藏的不足,在‘用’中形成收藏的选择。”范迪安指出,美术馆的收藏,不在于藏好,更在于用好。“2013年,我们将继续展开精品季的工作,计划以大馆带小馆的形式,推动藏品展示到基层,进一步完善国家美术收藏工程的普查,引导美术馆收藏形成基础。而精品季则是工程的目标与手段。”诸迪说。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