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造物有情皆化蝶 易海云先生的诗词书法

时间:2012年12月1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易海云,1934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汉族,大专文化。1951年在北京参加工作,曾任海淀区文化局副局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区文联主席。现为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香山诗社社长。出版有诗集《踏歌行》《长天云海路漫漫》《田汉一家人》《潇湘夜雨》,诗论集《中国诗歌向何处去》,散文集《海淀杂记》《云海春鸿集》,专著《老子通读》等。

行书条幅

行书对联 

  六十年前,一朵五彩霞云,自湘江之滨飘临海淀。诗人和书法家易海云先生,是解放后北京海淀区文化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曾任区文化局副局长、政协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区书协主席、区志副主编,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为北京香山诗社社长,上庄镇榆河书画协会会长。他率先与齐心同志于1980年10月成立海淀区书法家协会,也是北京书协第一届理事。与书友们团结努力,培养出众多杰出书法人才,为首都海淀区的书法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易海云先生从小爱好书法与诗词,少年时代即有诗词问世,数十年间笔耕不止,先后出版有诗集、诗论集、散文集、传记文学《田汉一家》以及专著《老子通读》等,在他的诗集《踏歌行》出版后我曾写诗祝贺:“道别湘江浪与风,长征万里踏歌行。新诗古调齐吟唱,情撒山乡曲水中。”

  易先生在《中国诗歌向何处去》一书中,大力倡导“用现代语言写诗,尽量不用难懂的古代语言,不用或少用典故,不能食古不化,要多向民歌民谣学习。”他主张多种形式写诗,他说诗歌要大众化,让大众喜欢。他笔下的诗歌语言通俗,格调清新诙谐,感情真挚细腻,意境优美。他说的要大众化,不等于降低艺术标准。他坚持艺术创作要精品化,好诗词要达到三新:新思想、新语言、新意境。这正是诗歌发展的生命力。举例几首诗于下:

  卧佛寺北京植物园赏花

  古寺名花满院栽,年年春早趁时开。

  樱桃小口桃花面,万紫千红结队来。

  咏杨柳

  小蛮身世自来娇,又向东风舞细腰。

  唯恐行人知不觉,故将春意向人撩。

  在书法上,他同样主张大众化。他从小不临习篆书和草书(这也是他的缺项),而专攻颜楷,尤着力于《麻姑仙坛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从事党政工作疏于写字,但成立书协之后,写字的机会又多了,眼界也开阔了,以颜楷为基础,又临习二王及魏碑,吸取各长,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既庄重而秀美,既平整又开张,既规矩而放达,既朴实而寓灵性,可谓德艺双馨,心手同畅。曾办过几次书法个展,出版过书法专集,易先生都认真准备,海选精挑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他把每一次个展、每一本书法专集都当做自己学书历程的阶段性总结。创作时他比较注重字形,点画用笔自由发挥“从心所欲不逾矩。”

  海云先生书法作品的另一特点,即所书内容大抵都是他自己所作诗词。书法家经常书写自己的诗作有一个好处,即书写内容娴熟于心,胸无挂碍,沾墨挥来一气呵成,其作品自然气韵生动。书法家懂诗会写诗本来是字外功,所谓书卷气是和作者的文化素养分不开的,大量的自作诗不难看出海云先生字外功底不俗,令人敬佩。

  把字写好不易,真正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既让群众喜欢,又得专家认可那就更难了。当今的现代书法和群众的审美隔阂是显而易见的,书法理论也多是一边倒谈古不论今。是指责对方不懂书法,还是书家们的创作思路也有值得审视的地方呢?易海云先生在古典诗词和书法的继承和改革上面的实践,值得借鉴和参考。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