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雕塑距离民众有多远?——第二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侧记
结 施 慧
“在全球化的时代关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性的转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艺术主流。只有充分重视每个国家、地区的人文特色,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获得民族文化的精神自尊与城市形象的自信展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殷双喜在芜湖第二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开幕式上表达了这次展览的艺术追求。此次展览由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学院与芜湖市人民政府三方联合主办。大展期间还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雕塑艺术论坛,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空间与品质”这一主题,就雕塑与城市空间、雕塑与公众的关系,以及城市雕塑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人文与生态
今年共有43件作品参展,其中国外作品8件,国内作品35件。这些作品是经过大展评委会从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553名艺术家的逾2100件投稿作品方案中遴选而出的。殷双喜介绍说:“从作品主题与风格样式来看,‘人文’与‘生态’是创作的两大基本趋势。雕塑家们将历史、人文的情怀融入作品的视觉形式之中,更加强调室外雕塑的造型与轮廓,以及雕塑材料的质感与形式力量。相较而言,中国的雕塑家们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而国际雕塑家们对人类的基本价值和自然生态更加关注。”入选本次展览的作者除了曾为新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雕塑家以及目前我国雕塑界的中坚力量之外,还包括了近年来脱颖而出的青年艺术家以及国际著名的雕塑家。他们更加熟悉国际雕塑的现状,方案思路开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勇于创新。在雕塑材料的处理和形式语言的运用方面,也有着不同寻常的当代气息。
最终的金奖由我国青年艺术家谭建明的作品《文化生态·文人中国》摘得,在这组以青铜为材质的作品中,他选择了近代文人李叔同、王国维、梁漱溟、鲁迅、蔡元培、胡适、辜鸿铭进行创作。谭建明说:“城市雕塑要置放在公共空间,每个人的解读都会不同,因此‘雕塑与人’的关系格外重要。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最为真实的想法,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就能够感受得到。《文化生态·文人中国》中的主人公们,他们清醒、孤独、言行怪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都冷静地对自我进行剖析并对世事进行评判,在我看来,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值得被记住的一批人。”
“菜雕”之伤与公众之求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截止1990年,中国城市建设面积累计达到1.22万平方公里,而在此后短短的20年间,面积就增大了两倍多,达到了4.05万平方公里。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近年来极速发展。但其质量、形态与题材却不断受到公众质疑,形态丑陋、哗众取宠的作品也屡见不鲜。不得不承认,伴随全国“城雕热”而来的是不同程度的“景观污染”。
“在西方,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元素,是市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到近现代、当代,城市雕塑源远流长盛行不衰。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并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1982年,以刘开渠为代表的老一代雕塑人提出建设城市雕塑,这一公共艺术形式才开始发展。”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说,“社会上把一些形式雷同、缺乏想象力和制作低劣的城市雕塑称之为‘菜雕’,它们或是图解概念,或是符号拼接,亦或是实物放大,以工匠的智慧代替艺术创作,以作坊制作代替艺术生产,这就消解了城市雕塑作为艺术品的原创性与唯一性,丧失了其独特的魅力。目前,中国的城市雕塑尚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对艺术家还是观众而言,都需要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则认为应特别重视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他说:“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它一旦进入城市,让所有人以‘不得不’的方式来观看,所承担的责任就会更多。这份责任包括很多的因素:政治、伦理、触觉,包括和人的亲密性,都大大超越其他艺术形式。‘公共’放在艺术之前,它的要求也会更多,在进行创作、选择和放置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也就会更加复杂。比如说这次的展览放在芜湖,那么雕塑作品和芜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当地的民俗有没有冲突,都会成为观众认知这部作品的必要条件。因此,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备前瞻性的思维,让大家能够有愉悦的视觉,更重要的是给这座城市留下一个可生发的文化因素。目前,我国的艺术家在创作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选择作品的机构、出资人的品味和素质也需要全面提高。城市发展得太快,雕塑的需求量也太大,所以像芜湖这样,每年做一部分,是理智的,也是尊重公共艺术发展规律的。”
国际样板与“芜湖模式”
出色的城市雕塑一定是市民的精神财富,然而,它未必最初就会让市民普遍认同,大多是经过艺术批评的导读、诠释,以及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才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艺术和文化办事处公共艺术项目总监爱德华·勒博在介绍美国公共艺术的最新动态时表示,“城市化进程,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艺术作品应该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城市的美丽不一定从GDP体现,而是从幸福指数体现。好的城市雕塑会成为城市凝聚力的一部分,例如在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的‘火烈鸟’。它形似一架弯下了吊臂的起重机,高达15.9米,整个作品用钢板铆接而成,人们可以从它的身体下穿行。整个雕塑宛若远古的生物,又像是钢铁的怪兽,显示出极强的生命活力和动感,令观者的精神为之振奋,业已成为城市空间中的现代图腾。”
在我国,越来越多好的当代雕塑正在慢慢进入室外空间,带动整个城市雕塑的发展。孙振华总结本届芜湖国际雕塑大展传递出中国城市雕塑的三大转变:从单纯注重数量开始向注重质量转变;加工工艺从粗放向精雕细琢转变;从仪式化的城市空间向亲民性空间转变。
市民是雕塑的欣赏者、批评者,也是真正的所有者。他们的知识背景和视觉经验不尽相同,对雕塑作品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角度与深度。城市雕塑的参与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开放、民主的,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而市民的参与也是多样的,不仅表现为对于作品结果的参与,他们还应该参与到整个过程之中,使公共空间真正成为普通公众精神文化享受的归宿所在。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