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女作曲家令当今乐坛更见姿彩
像绽放的牵牛花那样充满生命力
——华人女性音乐创作群体的十年历程
华人女作曲家协会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海报
十年前的2002年7月22日,由香港女作曲家王强牵头、北京女作曲家李一丁与台湾女作曲家苏凡凌响应,华人女作曲家协会宣布成立。这一全球华人女作曲家组织,因为涉及到欧洲、美洲以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所以在香港注册。王强当选为主席,李一丁和苏凡凌为副主席。时任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的郭珊女士大力支持女作曲家们的演出活动,也被大家选举为副主席。中国有专业女作曲家的历史不到百年,华人女作曲家协会的创建,具有划时代意义。而陈怡、罗京京、何冰颐、林品晶、林迅、胡慧中、张丽达、朱婕、田蕾蕾、秦毅、史付红、陶钰、刘青、张宁等一批海内外优秀女作曲家的加盟,更使得协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人女性具有权威和代表性的创作群体。
十年间,协会本着筹募资金支持女作曲家作品演出与录音、组织研讨会交流创作信息、推广女作曲家音乐作品出版发行等任务与计划,积极鼓励和推广会员的新创作,分别在香港、北京、台湾及上海、广东举行了16场音乐会,协会33位女作曲家的百余部作品在音乐会上得到展示与交流。其中包括五场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三场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一场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一场弹拨乐作品音乐会,一场合唱作品音乐会,两场民乐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三场双钢琴作品音乐会。既有大型管弦乐作品、民族音乐作品,也有小型的双钢琴、钢琴独奏作品。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作品是应协会征集的新作。2008年国际女音乐家大会期间,华人女作曲家协会会员的30余部作品参加了演出。协会的音乐会活动得到内地及港台音乐界的关注和支持,香港文化界、妇女界知名人士何志平、林贝聿嘉、费明仪、陈永华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吴祖强,演奏家司徒志文,指挥家卞祖善、徐新,作曲家唐建平、王宁先生等知名音乐界人士曾先后多次出席音乐会并给予充分肯定;国际女性音乐家组织也给予协会及会员支持与赞誉。
作为华人创作组织,协会特别重视民族音乐创作的挖掘和开拓,以与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和演奏团体合作的方式,共同推出民乐新作。根据女性作曲家在创作思维、技术性探索、乐器组合等方面的优势与特点,以及女性个人情感及内心体验等诸多因素,协会多次征集室内乐作品组织演出。因为协会注意积极激发会员的创作行为,鼓励实验性探索,提供多种音乐表现形式作品创作的可能性,为此,十年间推出了一批有艺术价值、学术探索和富有个性的女性音乐作品,获得广泛好评。
当下,作曲家新音乐作品演出机会极其有限,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主要出路为被委约命题创作、参加国内外作曲比赛和音乐节、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参与影视音乐创作以及在音乐刊物发表总谱、出版发行音像出版物。如果考虑到作品的直接经济利益,一个新人的创作尤其音乐会作品,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有现实回报的。新作品的创作与演出、作曲者的创作与生存等是摆在很多作曲者尤其是新人面前的难题。华人女作曲家协会作为女性作曲家的组织,将以往散落并淹没于男性作曲家中的女作曲家个人凝聚成一个群体,发展为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创作队伍和力量;并以性别作为特征,集体式地表现了女子自己独立的艺术魅力和风格。协会十年音乐活动共计166人次参与,不仅积极推进了一个群体,而且踏踏实实地为音乐作品提供了难得的传播途径和展示推介的交流平台。新人新作有机会多次演出,为创作者接受观众信息完善作品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在当今国内及亚洲地区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女学子比例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未来作曲家比例中女性明显呈上升趋势。就目前而言,内地、香港、台湾女学生就业后的现状令人担忧,女性就业后创作与生活的必然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作的激情保持和坚守。协会不忘推动与普及新音乐新创作的使命,十年间坚持不懈地发表华人女作曲家多年来在不同地域的音乐创作成就,探讨未来迈向国际的发展路向,使年轻一代女作曲家受到鼓励,也看到希望。
十年弹指一挥间,华人女作曲家协会在大家的关怀下成长,王强主席在感谢社会时充满深情地说:“我们女性既要兼顾家庭也要发展事业。而女性对世界充满爱心,柔弱的外表下是坚强和勇敢及对于生活的信心和责任。就像我们的会徽——绽放的牵牛花那样,虽然普通却洋溢出不平凡的生命力。”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