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30年,小剧场成为都市新时尚

时间:2012年10月08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苏丽萍

 

  小剧场戏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剧照。  王振/CFP

  1982年9月19日,著名导演林兆华在北京人艺排练厅演出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中国小剧场戏剧自此诞生。

  30年过去了,而立之年的小剧场戏剧,如今在京城已成燎原之势。小剧场戏剧,以较高的上座率引领都市文化白领阶层的文化消费方向;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吸引着广大都市青年;以紧贴时代生活的题材,解读都市人的喜怒哀乐;以时尚与流行的语言,与都市青年互动交流——小剧场戏剧,已成都市新时尚。

  由先锋到商业

  我国小剧场戏剧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最初表现为戏剧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大胆革新和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相对谨慎,而不是像西方的小剧场戏剧那样反主流、反传统、反社会、反商业化。

  历经30年的发展,小剧场戏剧从最初的实验先锋色彩浓厚,逐渐发展成非典型性实验戏剧和商业性戏剧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其演出具有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贴近现实等特点,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据统计,2011年,北京小剧场演出总量为249台2142场,占全市总演出台数的16.16%,超过大型演唱会,仅次于大中型剧场排在第二位。

  30年间,小剧场戏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琥珀》、《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以其独具个性的创造力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而引人注目。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则创作出在剧场美学上有独特品格的作品,如《哈姆雷特》、《罗慕洛斯大帝》、《浮士德》等,在国内外引起广泛讨论和高度赞誉。在这些作品中,林兆华不仅表现人在社会的处境以及他对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试图探索属于中国当代戏剧独有的导表演方法。女导演田沁馨的《大家都有病》、《红玫瑰与白玫瑰》、《明——明朝那些事儿》、《夜店之天生绝配》等,以当代艺术观念和东方美学相融合的舞台呈现,强调肢体表达和诗化语言融合的表演,复杂的时空结构,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数量增长的同时,北京小剧场话剧的质量也在稳步上升。导演林兆华感慨地说:“现在有很多作品,都比我当初的《绝对信号》要好。”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