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波兰处处有文化

时间:2012年09月24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照片为华沙肖邦公园内的肖邦雕塑 人民日报记者 刘水明摄

  位于欧洲中部的波兰,不仅是一个地区性转型大国,还正在成长为地区性经济强国。3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波兰是欧盟内唯一实现了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被认为是欧盟内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之一。然而我们在波兰采访时,除了目睹这个国家的发展现状外,其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取得的成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在首都华沙街头漫步,还是在“民族圣地”克拉科夫参观,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波兰是一个人才辈出、文化发达的国度。天文学家哥白尼、科学巨匠居里夫人和音乐大师肖邦等,都出生于波兰。热情友善的波兰朋友在介绍国家概况时,总要提到他们的名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伟人是波兰的文化符号。走在华沙街道上,感觉累了坐到街边长椅上歇歇脚,你就会发现长椅上有个银色按键,轻轻一按,优美舒缓的肖邦钢琴曲便从长椅中传出,令人疲劳顿消。

  肖邦一生的主要作品是钢琴协奏曲和独奏小品,他的音乐具有一种典雅的纯洁和明智的灵动。波兰人对肖邦音乐的喜爱用痴迷来形容亦不为过。盛夏的华沙白天气温较高,但在肖邦公园举行的露天音乐会场,许多人在草地上或坐或立或躺,全神贯注地聆听钢琴师的演奏,完全沉醉在撩人心弦的旋律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好像忘记了头顶炙热的太阳。一曲终了,热烈的掌声在会场四周响起,长久不衰。

  华沙古城建于13、14世纪之交。1944年,为了报复华沙市民的起义,德国纳粹将整座城市夷为平地,以致战后波兰曾有人扼腕叹息:“波兰虽然解放了,但是华沙已是一片废墟。”但是顽强的波兰人凭借各种老照片、没有被纳粹毁坏的建筑图纸甚至明信片和人们的记忆,奇迹般地重建了华沙的街道、房屋和教堂等,使华沙劫后重生。1980年,华沙古城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拉尔赤克是波兰前驻华大使,现任波中友好协会总会会长。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他在陪同我们参观华沙古城时说,古城每座建筑的外貌都保持了原来的风格,但其内部结构和装修是按照现代技术进行改建的。在街边的一面墙上,我们看到上面写有一段波兰文字,墙下面摆放着盛开的鲜花。古拉尔赤克说,那是为了纪念被德国纳粹屠杀的波兰人。1944年,曾有30名波兰人被枪杀在这面墙下。在华沙古城,这样的纪念地不可胜数。古拉尔赤克告诉我们:文化需要传承,历史不应忘却。华沙城具有不可毁灭的生命力。

  波兰文化部副部长莫尼卡·斯莫伦女士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波兰政府出台了国家未来发展的九大发展战略,其中一项就是文化战略,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了保护和修缮文物,近年来波兰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央政府每年用于文化产业的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8%,约合6000万欧元,其余3/4来自地方政府。

  斯莫伦说,最近几年波中文化交流发展势头良好,两国间达成的文化交流项目得到了很好落实。波兰文化部每年都会和中国合作举办文化活动。“我注意到在2010年肖邦诞辰200周年的时候,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希望今后举办的活动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我近期参加了在中国杭州举办的波兰文化节,两国在文化领域有很多经验值得相互借鉴”。

  据斯莫伦介绍,根据波中两国达成的协议,2014年波兰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肖邦故乡文化展,双方正就活动细节进行商谈。波兰文化部有意借此在北京举办大型的波兰文化季,不仅包括文物等古典文化展示,也包括电影等现代艺术展览。为此,波兰方面打算邀请中国的艺术家前往波兰,为波兰文化季献计献策。

  前不久,中波两国还达成了在对方国家互设文化中心的协议。斯莫伦认为,这说明两国人民都更加渴望了解彼此的文化,“我们期待能够尽快在北京建立波兰文化中心,同时希望能吸引更多中国年轻艺术家前来波兰学习,了解波兰的历史和文化”。

  时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孙玉玺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波兰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波兰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足以令世人对波兰人民的聪明才智刮目相看。波兰人热爱生活,重视传统,其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神韵。现在,中波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和发展最快时期,双方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充满活力。进一步加强中波友好合作,有利于造福两国人民。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