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山海情——看歌舞剧《海歌山魂凤凰情》
具有福建少数民族风情的歌舞剧《海歌山魂凤凰情》日前进京演出,展示了福建艺术家们在民族艺术上的心血和建树。表演者们来自台湾海峡两岸,从中不难看到闽台两省隔海不隔缘的手足亲情,他们用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信念,让这台晚会独具风貌。
乍一听这部剧的名字感觉很拗口,估计没有几个人能一下子准确地记住它的全名。这么繁复的晚会名称,反倒引起笔者的好奇:创作者们到底要凭借这样一个拗口的题目表达出什么样的内容呢?待到看毕整台演出,方悟到,原来《海歌山魂凤凰情》应该这么念:海歌、山魂、凤凰——情。它是从三个福建当地少数民族的风貌上提取出具有概括性的三种艺术意象:“海歌”表现的是回族,“山魂”表现的是高山族,“凤凰”表现的是畲族。因此,“海歌山魂凤凰情”等于是“回族高山族畲族之情”的意思。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倒能体味到创作者的初衷了,虽然最终的名字并不怎么巧妙,但却是能一目了然地让人懂得了创作者的苦心。倒是体裁“歌舞剧”,似乎跟演出并不太匹配,因为它有歌有舞没有剧,因此,可以称作“歌舞诗”或者直接叫做“歌舞晚会”更为确切一些。
福建的少数民族资源是较为丰富的,本台晚会选择畲族、回族和高山族作为代表来进行艺术演绎,将福建省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较好的彰显。创作者们能够深入生活,并从生活中撷取各种养分,并予以艺术的表现,从而让这三个民族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了艺术的舞台上。
晚会的表演主体是福建省歌舞剧院,该院演艺创意和制作力量都较为雄厚,因而在舞台上呈现出较为大气的“省团”气魄。这种大气首先凭借着舞台的呈现映入观众的眼帘,背景是LED大屏幕,各种网幕和实景也频频出现,显现出了“大制作”的气势,甫一亮相便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形成了别致的视觉效果。这种具有大制作范儿的设计理念,为晚会的各种意境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当然,舞台效果最重要的主体仍在表演上。本台晚会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说的是畲族,以畲族的图腾“凤凰”为点睛之意;中篇说的是回族,其起源是由于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福建,因此以“海”来点题;下篇表现的是两岸的高山族,用“山”的意象来作为展示之基。于是,三个民族,三种意象,就这样被串连了起来。而串连这三篇节目的女主持人,身着惠安女的服饰,这又点明了“福建”的意象,因此,三个民族共同生活在福建的意念,就这样巧妙地植入到观众的意识之中。
绿色的竹林中,鸟在鸣唱,一只意想中的七彩凤凰遨游在竹海之间,畲家的小伙、妹子们,撑着红伞,颠着簸箕,在这清清的绿色竹影之中开始了他们的舞蹈,男女舞蹈《祥瑞畲乡》首先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青翠欲滴的畲乡风貌。二月二的“花朝日”,畲族姑娘们竞相用花比美踏歌;被列为国家“非遗”的畲族银饰在一排盛装的畲族姑娘头上沙沙作响;畲族儿女们拿起日常农具,敲出了音乐的华章——所有这些,都为让我们对畲族艺术的表现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篇用“海歌”的题目,描绘的是回族的艺术景象。一般人的记忆中,回族多聚居于西北或者内陆,福建的海滨居然也有回族,这让人很开眼界。福建的回族由于与海洋为伴,多了一份大海的灵性,因此在舞台上我们看到了赶海的回族汉子,他们脚踏滑板,忙碌的身影闪现在海滩上,欢快的情绪弥漫在天海之间。这一篇章中的回族舞段和乐曲,除了拥有我们在其他地区回族歌舞中常见的一些动态特点之外,还独具风姿,展现出福建回族所独有的艺术魅力。《瓷都古韵》是一个器乐与舞蹈的组合,一边是有女子乐队组成的民乐演奏,一边是手持瓷器道具发出清脆声响的舞者,奇妙的组合产生了奇妙的舞台效果,同时也将“瓷都”的概念传达给观众。虽然回族舞蹈的素材并不是很多,但这一篇章中对于回族歌舞的挖掘,还是很有特色。
下篇是由闽台艺术家联袂表演的节目,既有艺术性较强的群舞《篝火舞》、流行方式的表演唱《高山青》,又有气势逼人、八面威风的鼓舞表演,来自台湾新九天民俗创艺团的木鼓表演,真情流露,为整台晚会带来了相当出彩的艺术效果,那质朴无华的表演和疾风骤雨般的木鼓齐奏,声震山河,叱咤云天,咚咚的鼓声表达出高山族人民的心绪和为天下人祈福的美好祝愿。下篇中的这一段,成为整台晚会的一大亮点,让观众有机会欣赏到台湾同胞的精彩技艺的同时,也为整台晚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晚会的整体气氛在营造上略显平淡,每个独立的作品都缺乏相应的高潮点,如果有所强化,将会加强晚会的艺术效果。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