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高群书的“警察情结”
电影《神探亨特张》海报
7月20日,《神探亨特张》在全国公映,在公映之前,其导演高群书已经凭该片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高群书在获奖后称,《神探亨特张》的主演张立宪未得影帝颇为遗憾。为了拾起这颗“遗珠”,他与一众好友一起办起了“北京双榆树国际电影节”,张立宪终捧影帝大奖。可见,高群书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导演。
《神探亨特张》有几个特殊之处,所有演员都为微博名人,张立宪是《读库》主编,此外还有央视主持人白燕升、编剧史航、歌手周云篷……各路文化精英但都不是专业演员。张立宪所饰演的警察是北京双榆树派出所片警张慧领,他几年下来抓了近两千个小偷,在电影里,他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时说:“我每天接收的都是负能量、负能量……”负能量这个词第一次与模范人物连接在一起。影片中,张慧领每天在街上巡逻,他要搜寻的就是骗子、小偷。他自己也说,这些人有时连拘留都够不上,抓完了还得放,可是还得抓。这样的人物在面对大都市一隅的繁华与贫苦时,都会显露出无奈。这些都是在一般的模范人物电影中不曾见过的。
高群书曾经自称是个商业片导演,他拍摄过利润很高的电视剧《命案十三宗》和《征服》,第一次拍电影《东京审判》就得了华表奖优秀影片奖和优秀导演奖,在《千钧·一发》之后,他接连拍摄了两部比较成功的商业电影《风声》和《西风烈》。今年推出了《神探亨特张》,多少令一直关注他创作的人感到有点意外。《神探亨特张》显然不是一部商业类型片,可以说这是部关注底层民众的文艺片。为什么在操作过成熟模式的商业片后,他会选择文艺类型片来拍摄?
拍摄《神探亨特张》时高群书采用了纯纪录片的拍摄样式,尤其是张慧领每天开着车在街上巡逻时,机位一直是在副驾驶上,各位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碰瓷”的在局子里撒泼、小偷吞刀片在医院和警察瞎贫……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部故事片,你会以为它是纪录片,更类似电视里的法制类节目。高群书说,这次更多的是用了文学的白描手法。对于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导演没有做更多的解释。高群书说:“生活中很多事情,虽然都是眼睁睁发生在眼前的,但还是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人生有很多的偶然,这些偶然组成了必然。”“我不认为所谓文艺情怀和商业有冲突,电影不是纯技术空壳,总要融进导演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全世界的好电影都如此。不管现在做的是否令人满意,我还是想做好电影的。”
高群书说,自己其实一直试图两条腿走路。一边拍商业片,一边拍小成本电影。“说实话,如纯从兴趣出发,我宁愿拍小成本电影,这样压力小,宜于表达。但人都是个虚荣的动物,拍大片就是虚荣。”但其实他拍小人物小成本电影,野心也不小,他要以电影书史。《神探亨特张》是他的《“你”系列:1930-2030》之二,《千钧·一发》是之一,这个系列会一直拍下去,目的在于用影像的方式记史,“20年后的人们,可以借此了解中国百年是怎样走过来的”。高群书说。
除了命题作文《东京审判》外,高群书的电影和电视剧基本没有离开过警察,他采访过很多警察,他十分了解警察这个行当。他这么描述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警察踩在黑白交界线上,警察更多的是面对各种犯罪,而犯罪是社会的极端表现形式,我喜欢拍社会。”通过拍摄警察的故事,折射出社会百态,这也是这部《神探亨特张》给人最大的观影感受。
同样是写真实的基层民警的故事,《千钧·一发》与《神探亨特张》的类型截然不同。《千钧·一发》中,民警老鱼在3天时间里排除了11枚炸弹,而老鱼本人并不是排弹专家,平时靠当工兵的经验处理当地历史遗留的炮弹、毒气罐。因而,在他排弹时,紧张和悬念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而《神探亨特张》却采取了散文式的结构,有的人认为这部电影像是《清明上河图》。高群书谈到《“你”系列》时说,入选这个系列的条件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年代。他根据人物和事件的性质来决定电影的叙事形式。也有人评价《神探亨特张》不像一部电影。高群书的回应是:“我不想用既定的成熟的电影形式来破坏我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判定。电影可以有很多种拍法,就像文学有很多体式冰箱有很多样式一样。形式只是个筐,应该允许有很多样式的筐。”
在他的电影里,警察从来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千钧·一发》中,老鱼意识到排弹越来越危险时,他和领导谈条件,其实无非是希望儿子转业后能有正式工作,已下岗的爱人不至于无人照顾。《西风烈》中,警察豹子与杀手约好决斗,在拔枪那一刻,枪响了,坐在担架上的警察藏獒在一旁趁其不备,一枪爆头干掉了杀手,“这杂种,你和他决斗,值得吗?”藏獒这句话让观众原先紧悬的心立即松弛下来。高群书说:“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必须把他(她)还原成一个人,以及这个人的职业。去符号化,去崇高化。那种叫英雄的动物,是人们刻意并且目的可疑的拔高和美化。我认为所谓英雄,就是职业道德和生活智商比一般人要高而已。”
很多影视公司都和高群书接触过,可他一直没有成为签约导演,这与很多导演的选择都不一样。所以他在拍商业电影的导演中显得与众不同。他的想法很简单:为了保持自由。当初他从体制内走出来,现在也不想进入另一个体制。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设定和娴熟路数,都是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而他是个总想进行各种电影试验的职业导演,所以每个项目不可能适合A公司,但可能和B公司投缘。体制内有体制内的不自由,但体制外有体制外的不便利。高群书对此看得很透彻。“目前的问题是,中国整个电影工业都没有形成体系,都在用各种神道道谋求成功,中国目前电影的成功,没有一个是电影规律的成功。事在人为吧。”
《风声》是陈国富与高群书联合导演作品,并打上了浓浓的陈国富印记;《西风烈》完全充满了高群书的特点,把一个追捕小组四个警察抓逃犯的故事打造成一部男人味浓郁的动作片,比较纯熟的商业片模式下,不忘文艺青年的社会责任。当时,高群书对《西风烈》的票房也抱有较高的预期,可最后,《西风烈》的成绩还没能达到高群书的最低预期。这部票房被低估的电影让高群书深受刺激。原先他一直认为,中国缺少的是中等规模的影片,这些影片应该是一个国家电影的主体,他也是要求自己出品这样的电影。但《西风烈》之后,他放弃了中片。“要么就拍真正的商业大片,要么就拍小成本的。今后的电影都属于这两类。”这是他无奈之下,被现实教训之下的选择,这也许显露了中国电影生态环境中还存在着某些畸形的地方。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