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美妙绝伦的中国女性妆饰文化
浓妆淡抹是女性自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之一。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敷粉、画眉及胭脂,“脂泽粉黛”则开启了中国古代女性爱美的先河。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妆饰文化。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虽然昔日佳人已逝,我们无法想象她们当年的风致,但从考古文物、美术作品等描摹的图像中依然可以拂去历史的封尘,一睹她们美丽的容颜。从她们的一颦一笑中品出深厚的中华妆饰文化的芬芳。
面 妆
面妆在中国历史上可追溯到两周时期。那时候,人们就已用脂、泽、粉、黛来化妆了。由于当时人们观念的不开放和化妆品制作工艺的不发达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两周时期的妆饰以“粉白黛黑”为主,而秦始皇宫中的“红妆翠眉”则打开了面妆色彩上的桎梏,从而开启了后世历代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面妆风潮。
早在秦汉时期,妆粉除了米粉外,飞速发展的炼丹术也促成了铅粉、红粉作为化妆品的流行。然而,胭脂的使用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梳妆奁中已有胭脂等化妆品。可见,至迟在秦汉之际,妇女已以胭脂妆颊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极为鼎盛的唐朝,妇女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那时的女性追求时髦,面妆以浓艳的“红妆”为主流。不分贵贱,均喜敷之。李白的《浣纱石上云》诗云:“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突显出了唐朝面妆的特色。
当然,唐代的“红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因脂粉的涂抹方法不同,其所饰效果也略有不同。红妆中最浓艳者当称“酒晕妆”(俗称“醉妆”),这种妆是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如酒晕然。通常为青年妇女所饰,流行于唐和五代。比酒晕妆的红色稍浅一些的面妆名为“桃花妆”,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流行于隋唐时期,同样多为青年妇女所饰。
宋代汉族女子的妆饰,从总体风格上看,一方面较之唐代要素雅、端庄;但另一方面崇尚华丽、新颖之风并未减弱。受当时理
学思潮的影响,面妆上也较唐朝有所突破: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红妆,而代之以浅淡、素雅的薄妆,这也恰好与宋代女子的苗条身材相协调,愈发突出女性的纤丽、端庄与清秀之美。
明清女子的妆饰风格,总的来说,在面妆上趋于简约、清淡。在沿用前代的妆粉外,明清妇女又创造了很多新类型的妆粉。除此之外,明清女子用胭脂也是很讲究的,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曹雪芹在他的小说《红楼梦》第44回中那段对红蓝花胭脂颇为精彩的描写:“宝玉笑道:这是上好的胭脂(指红蓝花)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上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了。”可见此时的胭脂不仅用于妆颊,还用于点唇。
民国时期,女子们受西方影响日益深刻。这时的面妆则以取法自然,浓艳而不失真实为最要。这时的新女性们逐渐抛弃书髻簪钗,剪发、烫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一种轻松、独立的姿态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可以说,以妆饰和服饰标识等级与身份的年代,已随着滚滚逝去的历史潮流而一去不复返。妆饰转而成了显示个人消费水准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
唐朝红妆中最浓艳的“酒晕妆”
林黛玉的妆面是清朝美女面妆的代表
民国时期,影星欧阳莎菲红妆重黛
唇 妆
点染朱唇一向是面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故可改变嘴型。另外,唇妆还可以修饰脸型,并与其他面妆相互辉映。更重要的是,唇妆还能体现出一个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气。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唇美的唇妆习俗。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这种唇型在中国古代沿用的时间最长。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俑,其点唇形状便十分像一只倒扣的樱桃。
到了唐代,唇色更加丰富,唇形也千奇百态,但总的来说依然是以遵循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尚。另外,唐代还有一种花朵形唇式,正如岑参《醉戏窦子美人》中所称的“朱唇一点桃花殷”。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往往还要在两个唇角外点出两个圆点(面靥)作为酒窝的强化,并认为这样可以增强女性的甜美与妩媚。
进入晚唐,唇式更加丰富多彩。仅晚唐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妇女的唇式便出现17种之多。
宋代女子的唇妆不似唐女那样形状各异,但仍以小巧红润的樱桃小口为美。正如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到的:“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可见,点染樱桃小口依旧是宋元时期唇妆的主流。只是此时的唇色较唐代略淡雅些。
明至清初,妇女点唇多承袭旧制,仍以樱桃小口为美。然而清代还出现了一种极富代表性的唇式,即上唇涂满口红,而下唇仅存中间点上一点。这种唇式在清代许多嫔妃的传世相片中都可以看到,实属宫廷之流行。另外,在《乾隆妃梳妆图》中还出现了只妆下唇的唇式,颇为新颖。到了晚清,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唇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女子开始习惯涂满整个嘴唇。从此,“樱桃小口”在中国唇妆史上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民国时期的唇妆可以说是中国唇妆史上的一个飞跃。此时的唇妆大胆依据原有唇型的大小而进行描画,显得自然而随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俑犹如倒扣的樱桃小嘴
唐朝仕女图上的美女点唇图案
清朝宫女的下唇一点红的唇妆
眉 妆
中国的眉妆历史也相当久远。虽然在汉朝,“妆饰”只是少数贵族妇女的特权,而汉乐府中也未触及到所述女子眉毛的描写。即使这样,两汉时期依然可以说是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开辟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当时的情况可以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俑脸上看出,眉妆式样形态各异,千奇百态。
隋唐眉妆更是多种多样,开辟了中国画眉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这其中以唐代的眉妆为最。在唐朝,无论是眉型、眉色,还是画眉的材料、方法,都很丰富。随着唐王朝的兴衰沉浮、人们审美观念的潜移暗换以及妇女生存状态的斗转星移,唐代妇女眉妆总体呈现出的是继承细眉、风行阔眉、回归细眉的演变趋势,打破了柳叶眉的审美局限,创造了很多形状夸张的眉型,并且各种眉型交替流行。
到了宋元时期,眉妆则发展为纤细秀丽,端庄典雅。自明代起,女性应男性的要求,妆饰尚秀美而求媚态,眉妆也是如此。所画眉型大多纤细弯曲,只是在长短深浅上略有变化。到了清代,由于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备,女子生活愈加受到摧残,女子从而委顺从命,矫饰雕琢。
民国时期的女子在眉妆上,基本仍是承明清一脉,喜爱描纤细、弯曲的长蛾眉。实际上,民国时期,除了影星、歌星等上镜率较高的时尚美女描重黛外,大多数普通女子的眉妆和今天并无多大区别,都是追求以自然为美的原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俑上汉朝长眉依稀可见
唐朝存世壁画上官吏的阔眉
宋朝存世壁画上仕女的长蛾眉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