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现代性发展:“一句话,本不能丢!”——专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南戏研究专家俞为民
记者:目前昆曲界与学术界对于昆曲剧目建设中的新编历史剧与新编现代戏的争论较大,有许多论者认为失去了“昆味”,尤其是对新编现代戏,你认为新创剧目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俞为民:新编历史剧,题材是古代的,但需在把握历史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从现代观众的审美理念出发,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作新的阐释。如上海昆剧院创作、排演的《班昭》,演的是两千年前的人物和故事,却拨动了无数现代人的心弦。《班昭》的成功,从内容上来看,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历史人物,通过班昭和她的师兄马续,集中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坚韧执着、淡泊名利、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种精神能引发今天的观众的思索与共鸣。
新编现代戏,相对于新编历史剧要难得多,这牵涉到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内容是现代的,而形式是传统的,表现的是现代的事情与人物,但又不能失掉“昆味”。“旧瓶装新酒”,这需要不断地磨合,才能成功。如上昆的《琼花》《伤逝》,苏昆的《山乡风云》《活捉罗根元》,北昆的《红霞》《奇袭白虎团》等已经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后还需作进一步的努力,在昆曲现代性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编昆曲现代戏,使新编现代戏也能在昆曲剧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记者:昆曲现代性的发展,除内容创新之外,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创新的空间在哪里?
俞为民:昆曲在表现形式上的现代性发展,主要是曲调体制的创新。曲是昆曲的主要表现形式,昆曲虽与其他剧种一样,都以“唱、念、做、打”作为基本的表演手段,但在所有的中国传统戏曲中,只有昆曲的“曲”,在各艺术因素中所占的位置最重要(故昆曲既可称昆剧,又可称昆曲,而其他如京剧不能称“京曲”、越剧不能称“越曲”)。以曲为主,尤其是以生、旦等主要角色的抒情曲调为主,虽使得昆曲具有婉转缠绵的风格,但影响了剧情的发展,造成了节奏慢的特征,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如昆曲《十五贯》全剧八出,仅用了26支曲调,每出的曲调最多为六曲,一般只有两三曲,而且以节奏较快的曲调为主。
昆曲在艺术形式上的现代性发展,还应在表演程式上加以出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昆曲经过了600多年的发展,历代文人与艺人的精心打造,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艺术规范,即严密的音乐体制和规范的表演程式。由于昆曲的表演程式多是根据封建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筛选、提炼而成的,且是为当时的观众所熟悉和认同的,传统的表演程式虽然仍基本上适应于表演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但毕竟与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了很大的差距,有些程式已经不为今天的观众所熟悉和认同,因而也就失去了它的艺术美感。因此,对于昆曲的表演程式,一方面要让传统的昆曲表演程式出新,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如上海昆剧院的蔡正仁在演《班昭》中的马续这一人物时,对昆曲的传统表演程式作了大幅度的改革与出新,尽量简化人物的形体动作,通过不同的站位和眼神的变化,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今天的生活方式和观众的审美情趣,量身定做,创造新的表演程式。如王传淞先生在表演《十五贯》中娄阿鼠时,创造了几个动作,这几个动作是根据他对娄阿鼠这一舞台形象的理解设计的特定的动作。
舞台布景的设置与创新,也是昆曲表演形式上现代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昆曲采用了写意虚拟的手法来处理剧中人物活动的时空,不像西方戏剧那样,以实物布景来确定,而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具体表演来确定的。当幕布拉开后,通常在舞台上只设置一桌二椅,在剧中人物上场之前,这一桌二椅不表示任何时间与地点,随着剧中人物的上场,或唱,或念,或做打,便将舞台时空规定下来。这种传统的舞美设置虽较好地解决了舞台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在舞台上能自由地转换时间与空间,但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有可能营造出更丰富、更具有艺术美感的舞台空间与时间。因此,在不失去昆曲舞台写意性的美学特征的前提下,可以融入一些现代性的因素。目前昆曲艺术家们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探索,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如昆曲《班昭》的舞美设计,舞台上树立着一块破裂的形似拱门的石碑,正中镌刻着一个隶书“史”字,贯穿全剧,只是通过对这块石碑的方位的改变,既用以表示时空的转换,又隐喻时光在流动,生命在消逝,当最后随着剧中人物进入、石碑轰然关闭时,也提示观众,剧中人物已经进入了历史。这样的舞美设计,既传承了传统昆曲舞美的写意性特征,又具有现代美学意蕴。
另外,昆曲的服饰也需加以革新,以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昆曲的服饰,是颜色、式样等皆按角色来定,所谓“宁穿破,不穿错”。这种按角色而定的服饰,虽能体现该角色所扮演的这一类人物的共性,但不能显现特定剧目中特定人物的个性。因此,在遵循昆曲服饰规范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个性化的因素,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在昆曲服饰的改革上,青春版《牡丹亭》作出了较好的尝试。即按剧中人物特定的身份和性格来设计制作服饰,如杜丽娘、柳梦梅淡雅俊美的服饰,不仅表演时身段体态曲线清晰可见,而且很好地烘托了两人的心灵与气质。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