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追寻特定年代的特殊记忆
电视剧《知青》全景式再现知青群体的青葱岁月
“知青”——一个共和国历史进程中最为特殊的青年群体,知青上山下乡—— 一段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却又是无数人所共有的经历,成为很多艺术创作者关注的对象。著名知青作家梁晓声就曾因创作《雪城》《年轮》《今夜有暴风雪》等优秀知青题材作品蜚声荧屏。时隔15年,他再献新篇,由他担纲编剧的电视剧《知青》将于5月29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与观众见面。
全景再现“知青”岁月
该剧以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为历史背景,描绘了一幅2000多万知识青年从城市走进农村、在广阔天地经受青春洗礼的恢弘历史画卷,第一次全景式地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梁晓声表示,该剧呈现给观众的是真正的知青生活。他说:“以前的知青题材都是很浪漫、很好玩的电视剧,看不到劳动,看不到知青与农民之间的情感,只是大家谈谈恋爱,象征性地干点活。”为此,剧组专门在北大荒实景拍摄“麦收”的场景,这其中也融入了梁晓声个人的生活体悟:“像我这样的人,麦收时也痛苦得想逃离建设兵团。”
之前的《雪城》《年轮》《今夜有暴风雪》虽然都以知青为主要人物,各有侧重,角度独特,但均未用《知青》命名。而此番以《知青》命名的电视剧作品,意味着全景展现,着实为创作增加了难度。这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跨度,既然是全景式的,就不能仅仅说一个地方的知青。说起自己这部倾注心血的力作,梁晓声感慨不已。他坦言创作剧本时有些特殊难度,因为在这部戏里,其中的两拨知青是不认识的,于是如何把不同地域的知青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创作者遇到的难题。最终他用一个家庭里的两个兄弟串起了整个故事。梁晓声表示:“据我了解,在此之前还没有一部电视剧是这样的,遇到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也只能迎难而上,现在回过头来看,剧本的结构还算是完整的。”
为了较为全面地展现“知青”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往事,剧组先后转战黑龙江、辽宁、山东、内蒙古、北京、陕西、浙江、上海等地,跨越八省十地市,行程近17000公里,不仅仅是转场多,群戏也非常多,很多时候一出场就是一个连,每个人都有台词、都有态度、都有镜头。梁晓声表示,最遗憾的是因篇幅所限,没能把云南、贵州、新疆的知青写进这部剧,很多情节拍完了却不得不剪掉,“不剪掉就会超过60集,剪掉又让我心疼。”
导演三度结缘黑土地
《知青》的导演是曾执导获第24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的《闯关东》的张新建,其作品浓墨重彩,充满着山东人特有的敦实厚重,他对传奇人物的刻画、对时代场景的把握,令他的诸多作品如《闯关东》《情系北大荒》《女子监狱》《兵谣》等总是充满着时代感怀,承载着对过往的深情厚意。谈起那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张新建认为,这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历史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知青们在艰苦磨难中展现出来的高贵品质是值得肯定和敬佩的,他们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来到农村和边疆,在那里度过人生最值得怀念的时光,作为创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是能否在剧中人物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命运变化与人生波澜中,挖掘并创作出具有历史价值的独特元素。谈及创作初衷时张新建表示:“《知青》不能仅仅满足于‘说事,塑人’,它更宝贵的价值在于能引发观众去‘想事,想人’——想怎样做事,怎样做人。看完这部戏后,能够让大家进行反思,对人生的坐标有些设计和设想,是我们的拍摄目的之一。”
新生代演员挑大梁
该剧以上世纪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为历史背景,塑造了以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孙曼玲、齐勇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梁晓声表示,该剧呈现给观众的是真正的知青生活。因为当年的知识青年奔赴祖国的农村、牧区、海岛和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时候,年纪都不大,为了最大程度地使演员与角色的气质相契合,《知青》大胆启用了唐曾、傅晶、程皓枫、李欣凌、王凯、张龄心、霍亚明、李倩、周游、苏茂洋、瑛子、李超等新生代演员挑大梁。
能够以主演的身份参与到这样大题材、大制作的剧集中来,年轻演员们也格外珍惜,从近40度的盛夏到近零下40度的寒冬,历经半年多的摸爬滚打,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尽力诠释着人物身上那个年代的特质,在地里田间学习着割草、锄地、挑水这些十分陌生的体力活,体味着父辈有憾但也有爱、有怨却又无悔的青春,像真正的知青那样,结下了最真挚的情感,他们渴望在《知青》播出后,自己的演绎能够得到当年老知青们的认可。
发布会上梁晓声频频夸赞新人并给他们的表演打满分,他说:“为了拍好这部剧,他们学习割麦子,在寒冬腊月拍雪中的戏,我相信观众看后会给更高的分。”作为编剧,梁晓声最后称在开拍前看到这些年轻演员,不知道他们会拍成什么样,“可是在看片花的时候,我觉得他们真的演得很棒,很让我感动”。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