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鲁艺灵魂的生动呈现——专家盛赞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

时间:2012年05月2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丁薇

摄像组在陕北延安鲁艺旧址拍摄

  五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以口述史的形式,以鲁迅艺术学院为切入点与《讲话》深度结合,记录了鲁艺从创立、发展到辉煌的历史。近日,该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综艺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联动播出,如此大面积、高密度的播出,在央视的播出史上极为鲜见。该片在观众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5月23日由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科教频道主办的《大鲁艺》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该片从形式到内容上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口述史的震撼力

  口述史作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是近些年才开始在国内兴起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弥补史料的不足,而讲述者鲜活的记忆和他们的表情、情绪也是枯燥的文字记载所无法比拟的。此番用电视的方式反映口述史,更加放大了它的优势。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罗明看片后被老艺术家们的情绪深深感染,“片中每每说起他们在延安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时候,他们脸上所呈现的还是年轻时代的表情和笑声,他们都把它当做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留存在自己的深深记忆中。而这就是口述还原历史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其实,100多位平均年龄90岁老人的讲述,这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说服力。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看来,20年的时间跨度更加深化了片子的真实感。该片的采访时间涵盖1992年、2002年、2012年,这些当事人在不同的时间都讲了同样一个故事,甚至连神态和语气语调都如出一辙。之所以可以把跨20年的口述的东西嫁接在一个文本里面,说明他们说的是真实的。何苏六说,不同的话题、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说的时候能互相印证,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本,恰恰证明了谈话内容的真实性。而《大鲁艺》的文献品质恰恰是因为口述历史的风格统一。

  片中还对当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有很多细节的讲述,比如什么时候开的,开了几次,讲话在发表前改没改过、改了几次,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的卢洁多年搞毛泽东研究,她认为,该片在学术上十分精准,具有文献性,是一部可信的历史。

  延安精神的影响力

  延安精神是国家和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推进中国革命走向光明和胜利的力量,鲁艺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一代人的时代精神,也丰富了延安精神的内容。专家表示,《大鲁艺》无疑是对延安精神的再传播,也是通过现代媒介对延安精神的再生产。事实上,有不少人对鲁艺的历史都是一知半解的,而该片生动地描述了鲁艺的灵魂,脉络清晰、结构分明,令专家们深受教益,称这是一部影像版的鲁艺简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感到,对于现在依然从事文艺工作的人,鲁艺的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当年的鲁艺人很多都来自大城市,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投入了革命事业,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永远景仰和学习的。在当今各种价值观和精神取向相互交错的历史时代,如何能够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值得我们思考。

  而在艺术追求上,《讲话》也具有指导性。片中介绍,木刻如果按照欧洲的木刻艺术讲究光线的原则来操作的话,会造成人的阴阳脸的效果,延安当地百姓就不认可,鲁艺的老艺术家就按照老百姓的口味改正了这种做法。使得中国的木刻艺术达到了和欧洲德国木刻艺术同样的高度。《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认为,这些艺术追求的过程对今天来说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那一代人不管在具体行动上有怎样的个性的选择,但是文艺为人民服务,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去创作的道理,大家都是原原本本执行的,而且今天看来延安文艺的生命力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深刻。

  真诚创作的生命力

  专家们自始至终对纪录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情感深深感动。这里面有激情,有友情,也有对历史回望的深情。“这些耄耋老人眼睛虽然是浑浊的,但是他们在回望的时候眼神中的那种特殊光彩感染了我,也激发了我们对于那个年代深深的怀念和向往之情。这种情感应该说自始至终流淌在这个片子当中,充满了一种感染力和生命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说。

  这种真诚不仅仅来自于讲述者,同样也是代表了创作者的态度。专家们对创作团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章百家认为,创作者在拍摄采访过程中,特别成功地调动了这些被采访者的情绪,同时也很好地捕捉了这些采访者的情绪。片子之所以获得成功,与编导在政治、信念、价值方面的正确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题材,不同的人,如果内心价值选择不一样的,出来的效果自然不同。如果没有对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们的崇敬之情,和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产生的巨大影响的那种崇敬,观众或许就见不到老一辈艺术家的真情流露,那么这部片子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罗明给予延安宝塔山这组镜头十分专业的评价,他说这部片子拍摄的宝塔山是最权威的,镜头也是非常独特的,不拍摄数遍是拍摄不出这样的镜头的,这个例子不仅可以说明创作者对历史的再现角度,也足见他们朝圣的心情。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