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看不懂”,却沉醉其中——评话剧《我是安》

时间:2012年04月1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丁涵

  

《我是安》剧照

  由青年导演赵瑞宁指导、中央戏剧学院创作班底共同演绎的话剧《我是安》,在朝阳区9个剧场上演。这是一部根据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其自传《昨日的世界》改编而成的小剧场话剧。

  《我是安》的上演,掀起了一股复古和忆旧的风潮,当大提琴的音乐响起,玻璃镜面的舞台上,倒映各色光影和铺天盖地的白玫瑰花瓣,茨威格和他笔下的人物安,在二战的残酷现实和无瑕的精神世界中交汇时,那份历经时光洗礼的清澈情感飘洋过海,无声无息之间已注满了人们的心田。

  《我是安》是一部向经典致敬的作品,一方面保持着对于茨威格原著精神的忠实,一方面又借鉴后现代剧场的表现方式,赋予了作品一种别样的风格和质感。有趣的是,很多观众看完这部戏后与导演交流,反映这部戏太文艺,神秘、玄奥、深邃,有些“看不懂”,但是却几度牵扯回忆、几度感动落泪。笔者明白,其实大家都中了主创人员的“圈套”,中了一种名叫“感同身受”的温柔陷阱。这部戏的主旨并不是让人看懂,让人用言语将剧本内容完整无缺地复述出来,而是想要通过塑造一个梦幻、缠绵的世界,来触碰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它给予了观众足够的情感共鸣,调动起每一个神经元最悲伤和最欣喜的震颤。

  《我是安》的舞美设计是整部作品的亮色之一。相对于镜框式舞台的现实主义的场景,《我是安》突破性地选择了极简主义的布景风格,舞台上唯一的道具,就是一堵黑色的墙垣,象征着通往自由的不可逾越的屏障。舞台的地面是深蓝色镜面,泛着冰冷的、金属般的光泽。就是这样简单的设计,搭配上灯光的转换,却呈现出了不同的质感,时而阴郁,时而温暖。

  最令人惊艳的是安的第一次出场,舞台笼罩在一种薄雾般的浅蓝色光线中,黑色的墙垣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整排水晶的珠帘,从顶部一直垂落到地上,安一袭白裙,赤着脚,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向珠帘,浑身洋溢着圣洁般纯真的光芒。她用手指轻抚珠帘,珠串纠缠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声,就像少女恋爱之初的怦然心动。

  最后一幕茨威格自杀的桥段,舞台上没有正面表现枪声、流血和倒地,而是将一堵黑色的墙孤零零地留在舞台上,此处导演独具匠心地利用灯光将一些犹太人的面孔映射在墙面上,他们都是饱受战争摧残和种族歧视迫害的人们,他们的面孔枯瘦深陷,眼神惶恐仓皇,脸上布满了横竖的纹路,随着音乐愈加悲怆,他们的头像颜色也愈深,从最初的白色变成了怀旧的黄色,最终变成了血橙般刺目的颜色。

  《我是安》这部作品中,演员的表演也无疑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整部戏历经了一个多月的排练,每天雷打不动地进行训练,每一个演员都是专业话剧演员出身,台词功底过硬,肢体语言运用自如。

  大量的独白是这部戏的特色,也是检验演员功底和对于剧本理解的最好方法。其中男主角茨威格和女主角安,有大量独白,他们两个分别站在舞台两边,进行着自己的述怀。茨威格的语音低沉,语气沉重,每一句话都像是从胸腔深处发出的声音,他时而高声质问命运的不公、人性的残酷,时而低声呻吟着那些过往诗句中的美好情怀。演员很好地诠释了茨威格作为一个作家的自我纠结,仿佛带着镣铐却渴望舞蹈的心理状态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安的扮演者则很好地把握了一个情感丰富、欲望蓬勃的早熟少女,如何从清纯走向堕落的心路历程。女演员巧妙地通过声线控制,从少女清脆的嗓音,过渡到了妇人般历经沧桑的声音,情感也由浅到深,最终发出心底最绝望的呐喊。

  一部话剧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剧本所勾勒出的结构和最终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是作品的灵魂。《我是安》采取的是双线叙事的结构,一条线是茨威格的创作经历,另一条线是茨威格笔下的角色安。一个是茨威格真实的经历,一个是作品中虚拟的故事,一实一虚两条线,两个不同背景、不同时空的人,在同一个舞台上得到了交汇。在最后一幕,安站在一片玫瑰花丛中对茨威格说:“你还记得我吗?我是安。”茨威格摇了摇头:“你不是安,安是我笔下永远18岁的少女,是我的灵魂、我的爱情、我的生命之光。”这一处二人的对白十分令人动容,世间最深的悲痛,莫过于亲手创造的美好,最终自己却不认得。茨威格忘记了安,是因为他在现实世界中看透了生命的起落和灵魂的残破,随着他笔下人物的堕落,他的心火也彻底燃尽了。

  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深埋在这两条感情线的后面,需要观众去体悟。茨威格说:“只有痛苦、孤独的人,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他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在嘈杂世俗的生活中慢慢失去自己,忽略了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这句话,就是剧本的主题,也是导演想要告诉所有观众的话,他让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去审视当下的人生。

  随着民众娱乐生活的多样化,“文艺”、“深邃”、“看不懂”也成了一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成为某种个性化的风格定位。《我是安》的成功尝试,也再次印证了戏剧的魅力隐藏在情感和意识的最深处,有些戏剧的确能让人“看不懂”,却沉醉其中。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