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古典版的“倾城之恋”
由高峰、吴琦执导,冯绍峰、万茜和秦汉主演的人文古装爱情电影《柳如是》近期公映,该片讲述了明末清初家国离乱背景下,出身青楼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与陈子龙、钱谦益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风雨家国的乱世遭遇。唯美的画面,颠覆的剧情以及影片投射出的独特人文气息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这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正如博尔赫斯那个“交叉小径的花园”。
柳如是一开始因家变被卖、没有选择地成为一个风尘女子,之后她带着这个心理阴影一直在试图自己主宰选择道路。她要选择自己的名字,选择自己的爱,选择像良家女子一样的婚礼,选择像男人一样勇敢面对朝代的倾覆,选择返璞归真重归最平淡的生活……同样,陈子龙有陈子龙的选择,钱谦益有钱谦益的选择,郑森、寇白门甚至阮大铖都有自己的选择。源自各自内心立场的选择本没有对错,但一系列的选择之间势必要发生瓜葛、冲突乃至伤害。本片的戏剧性正是因剧中人在这样一张人性之网、选择之网中的兜兜转转而突显出来。生存,是所有选择的理由。而最终极的选择是用何种方式去面对死亡。影片的叙述是以洗尽铅华、生无所恋、万念成空的柳如是的内心独白展开,在决意放弃一副肉身的羁绊,结束生命之际,柳如是面对自己的女儿,其实也就是面对观众讲述自己的生命轨迹、追忆逝水年华。在这样一个线状的叙事线条下,构成相对完整的叙事圆周是“钱柳因缘”,这也是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的副题。用更通俗的表达方式来说,影片就是一部古典版“倾城之恋”。
这是一部“新文人电影”。我想借用北宋书法家米芾评价太湖石的“瘦、漏、透、皱”四个字来表述影片调性。瘦,简约。这是一部元素丰富的简约风格电影。我们在坚持既定的美学追求和表达方式的前提下,依靠叙事主线的力学结构,以一种“观念的画框”从繁复的时空中框定叙述和画面的边界,“删繁就简”,形成画框之内的简约感。漏,通透、活络、灵动。我们虽然聚焦于钱柳因缘这个小的事件空间但并没有放弃与历史大背景的关系,我们还充分利用画外空间来传递超越银幕边界局限的信息流。透,温润透光。我们的电影绝不像《艺妓回忆录》的阴暗也不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扭曲和大反差。不错,柳如是的内心是屡屡受伤,所有人也都面临着爱与恨、忠诚与背叛、战与降、生与死的艰难抉择,但我们都退到更宽容的立场上来讲述这些挣扎和悲喜,让影片弥漫一种禅意之光。皱,生命的涟漪。对这部影片的调性来说,皱就是节奏感曲折感,就是一唱三叹。
这是一部影像风格独蕴的电影。我们的电影在影像风格上想寻找明代文人赏玩手卷的那种视觉感受:亲近、细腻雅致、不艳俗、节奏轻柔、亦真亦幻。影片在精神气质上还弥漫着一种“雾气”,氤氲的水气、昆曲的婉转之音、袅袅茶香、青青苔痕、薄雾、香炉中溢出的轻烟……这一切元素都构成充满湿度的江南韵致。我们影片的调性是诗!这也提醒我们所有的创作者,虽然我们的故事源于真实的历史,但一定要摆脱史实的束缚。我们要在银幕上制造出令观者有微醺之感的影像。这种微醺既表达酴醾奢华的晚明社会生活的气氛,也是一种新古典的迷离气质和醇厚的江南韵味。我们以中国园林美学移步换景的概念引领影像的流淌,整部影片的摄影凸显了一种流动感,既在空间中形成游园的体验也完成前面所说的手卷的展读体验。我们还很注意节奏的变化,在流畅中制造顿挫和力量爆发。本片大量的实景拍摄,有很多无法回避的元素进入画面,容易产生零乱感,摄影我们利用虚实关系和光影明暗提纯影像,还在构图上利用一定面积的前景遮挡,结合景深的控制,最终达到以少写多,计白当黑之境界。
这是一部美术设计精心的电影。我们的影片正是要以实在的场景表达更悠长的意境。同时,整体上又要体现出明代文化乃至整个东方美学系统中的简约,那就是——空。人物造型方面,我们以写实为主体方针,在考据的基础上,适度提炼,追求复古的创新和创新的复古。音乐也贯彻了新古典主义,为了构筑晚明生活氛围,片中有多处涉及现场有昆曲演唱和小乐队的背景声音,既充分考虑到了现场有声源的昆曲音乐、古琴曲等古典元素,又体现了当代最新的音乐理念与技巧。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