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 新手法 新趣味——作曲家秦文琛谈民乐创作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秦文琛教授,是近年来中国在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年轻一代著名作曲家。近些年,他受德国柏林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乐团、波恩贝多芬国际音乐节等大量国际音乐机构委约创作,作品已先后被70多个国内外知名乐团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演出,成为国际著名的思考斯基音乐出版社的签约作曲家。近日,北京京文唱片公司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分别出版发行了秦文琛作品CD专辑《向远方——30首民乐室内乐曲集》(上集)和秦文琛作品评论集《际之响——秦文琛的音乐》,将秦文琛近期新作和业界专家学者对其音乐创作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大家。笔者为此采访了秦文琛教授。
>>民乐的创作要回到乐器本身,要研究这些乐器所具有的音色和韵味以及表现的可能性。这将意味着不会用我们熟知的西洋音乐的思维来创作,而更多地想强调民乐器自身的特点。
>>很多年前,我在一个大山中听到了一群藏族群众合唱,我听到了一种从未听过的音响,我从这种奇特的音响效果中寻找到了一种写作的技术,我称为“宽线条”的音响技术。
>>其实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中包含着太多的艺术法则,需要我们去感悟。
解:京文唱片公司已于2003年、2008年、2009年为您出版发行过三张唱片,这次的《向远方》(上集)是公司为您做的第四张CD,展现了您在民族音乐创作领域的积极探索。
秦:《向远方》是为中国民乐创作的一套作品集,上集由14首各种编制、涉及各类乐器的室内乐作品组成。每一首作品力求以短小的篇幅折射出一种独特的理念和趣味;其整套作品希望打破中国民乐创作多年以来在音乐语言、艺术趣味以及技术方面过于单一的局面。作品集的另一个着重点是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从中探索、发展出更多新的、有别于西方的音乐语言和相应的作曲法,并以此开拓更广阔的美学方向。
解:我在聆听这张唱片时,在富有新颖个性的音响中很快辨析出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气息,透过毫无雕琢的音乐语言设计,感受到如同自然中流动的万物沉浮,广褒的大地,飘逸的云朵,歌声、鸟鸣,从冬到夏,分别在阮、竹笛、古筝和笙等各种乐器中传递出作者内心纯粹的音乐世界。您用丰富、敏锐和细腻多情的音乐想象,在对传统乐器演奏技法和表现力的挖掘中,为我们展示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音乐。相对于目前有些年轻作曲家作品中对民族音乐明显的拼贴,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您在创作观念、技术探索以及美学取向上,是如何考虑的?
秦:这套作品的创作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用民乐的思维来创作。民乐的创作要回到乐器本身,要研究这些乐器所具有的音色和韵味以及表现的可能性。这将意味着不会用我们熟知的西洋音乐的思维来创作,而更多地强调民乐器自身的特点。
二是寻找新的作曲手法。这套作品不再遵循以往常见的写作手法,专辑中每一首作品都用不同的作曲手法来创作,而这些新的作曲法基本上都孕育自中国的传统艺术或者受到了自然的启发。
三是美学趣味的拓展。中国民乐创作的美学方向和趣味多年以来过于单一,在这套作品中,大家会听到完全不同的民乐的声音。
解:在专辑多首作品中,您似乎都在运用自己近年来探索的一种“宽线条”的音响观念,这种“宽线条”在声部中形成宽广的音乐群,有一种十分震撼的声势,这是不是来源于草原对您的启迪?还有音乐的长气息、简单动机的多次反复,给人在变与不变中有一种好似无穷动的想象,很凝重很久远。这是汲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还是借鉴了西方巴赫时期的音乐?抑或是您内心的感受?
秦:这个和巴赫的音乐没有关系。“宽线条”的音响观来自于中国的民间音乐。很多年前,我在一个大山中听到了一群藏族群众合唱,因为人多唱不齐、唱不准,加上在山中的回音,让我听到了一种从未听过的音响,那是一种神秘的延绵不断的相互裹挟着含有微分音的音响群弥漫在一个巨大的空间中,这种类似的音响效果后来我在内蒙古也听到过。我从这种奇特的音响效果中寻找到了一种写作的技术,我称为“宽线条”的音响技术。这种技术在我的《意韵》《五月的圣途》等作品中都曾用过。
解:专辑中有4首作品是为中央音乐学院“阮族”乐团写的作品。一般讲,阮乐器音色比较绵厚,缺乏富有个性和光彩的音色,您如何在作品中,将阮释放出一种粗犷的民间音乐气质?而古筝和笙的结合也很富有新意,两个材质构成、音色及演奏风格都截然不同的乐器,如何组成“音响色块”,并相互延展形成连绵不断的色彩传递,创造出一种趣味?
秦:阮乐器的音色是比较绵厚的。但我在《影子之舞》中用了一个特殊而多变、非常有动力感的节奏,全体“阮族”乐器共同来强化这个节奏并充分发挥了弹拨乐的特点,因此释放出一种粗犷的民间音乐气质。这种感觉只有弹拨乐才能奏出来,其他的乐器都不行。为笙和两架古筝而作的《日出》,是由不同的“音响色块”组成的。每一个“色块”都由两架古筝引发并传递给笙作延展,但同时古筝的余音在瞬息之间又通过按弦改变了音高。因此,笙和古筝的声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奇妙的“音响色块”运动的感觉。而在乐曲《冬》中,古筝温暖的音色浸在由笙演奏的广阔而冷色的旋律线条中,表现出在巨大的孤寂中蕴藏着温暖的情感。这种感觉受到了宋代山水画意的启示。
解:这组音乐带给人一种毫无造作的纯粹,音乐似乎就是从大自然中流淌出来,完全用声音打动你,甚至只是一片音色……它不是那种令你亢奋的激情,而是深触你灵魂的一种感动。我想这一定与您内心对世界的感受、对声音的感受有极大关系。
秦:是的。我现在越来越理解了张潮的名句“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其实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中包含着太多的艺术法则,需要我们去感悟。我记得小时候在草原上经常看到云的影子像古战场上的兵阵,一片一片悄无声息地碾过大地,冷冷地没有情感,但是却有一种天地间巨大的力量感,作品《大地·云影》的写作方法其实就受到了云影的启发。因为我的童年以及少年完全是在广袤的草原上度过的,所以我现在虽然身居都市,但心里总是揣着一片天地,对自然特别有亲近感,这份情感自然也体现在了作品中。这也许就是你所说的“音乐似乎就是从大自然中流淌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解:对您的作品评论集《际之响——秦文琛的音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今年送往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展品,集中了周海宏、韩锺恩、金湘、王西麟等国内专家学者19篇学术文章,对您的音乐及其思想、经历与人品进行了评价。您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否中肯?
秦:他们对我的作品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是对我创作的肯定,也是极大地鼓励,将促使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大家。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