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青春与怀旧的市场逻辑

时间:2012年01月1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陆豪 段运冬

青春的记忆是人类经验的重要部分,重温年轻时懵懂的快乐,感受心中淡淡隐痛的伤感,一直是人类一种自觉的情感行为。所以,在对于年轻时光的记忆中,青春电影有着天然的...

  青春的记忆是人类经验的重要部分,重温年轻时懵懂的快乐,感受心中淡淡隐痛的伤感,一直是人类一种自觉的情感行为。所以,在对于年轻时光的记忆中,青春电影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和表现优势,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的叙事,在电影角色中不断映现自我,与电影角色发生情感上的互动。以台湾同名网络小说为基础改编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便是青春电影商业化的一个成功典范。影片以小说特有的手法展开叙述,把青春的三种特质:对手、荷尔蒙、旁观者,进行故事化的组合与连接,让他们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从而吸引了大批观众,最终捕获观众的心灵。为此,该片成为2011年华语电影的票房黑马。

  同大多数青春电影一样,《那些年》也有类型化的戏剧矛盾,老师与学生的冲突,好学生与后进生的矛盾。当然,它也少不了成长的主题,成长成为一群男主人公“公开的私密”,幼稚、无知、私密、叛逆、单纯的坚持。“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胖子”,每个胖子都需要成长。就像这句台词一样,电影让人产生很深的印象。因为青春的相似,所以才有了动人的真实。不同的是,已走过青葱岁月的观众早已变成了看客,青春电影成为他们怀旧的最好载体。

  不过,《那些年》还是糅合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今对纯粹爱情的理解等元素,对整个青春做出了不同以往的阐释。炽热而单纯的青春、小说化的叙事结构,外加平实略显青涩的原生态拍摄技巧,使得整部作品最终还是获得了观众的认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片从过去开始,又回到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标准模式的青春片不仅平易近人,而且主动寻求与观者情感的交流。整体格局并不大,事件松散,但是这些看似毫无意义徒劳无功的碎片不就是那段青春所一直保留的美好吗?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表面豁达而说不出口的人生。所以,电影中的台词“我就是因为幼稚,才会追你那么久”,影射出成年人的感受,因为怀旧,才会不停地追忆逝去的青春与属于青春的幼稚。而正是这种幼稚,使我们坚持了一个完整属于自己的不老的青春。

  影片中,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更多的时候《那些年》在尽力以此回避平淡,或者说由原生态的拍摄方式带来的无聊。在柯景腾看来,学习是无聊的事情。沈佳宜告诉他,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情是徒劳无功。而青春就是汇集了所有的徒劳无功的过程。对于恋爱的表现,导演把友情变成了爱情的幕布;同时,也加入了一定的时代感,从开场的张雨生、张学友、张惠妹到黄舒骏的《恋爱症候群》,从拙劣的僵尸元素到日本AV片的兴起。暂且不论观众的喜好,影片更多的是为了博取观者欣然的一笑。看似纯爱的电影,但背后是无数细节的堆砌,共同构筑了影片中观众的情感主线。影片最后男主人公通过亲吻新郎,表现出对新娘的爱恋,正是伸手触及的距离,方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对情感较好的把控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优势,使得电影主题得以升华。

  如果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这不是一部十分成熟的作品,只是小试牛刀的独立电影。在对故事结构的整合与掌控上,导演的功力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在对青春价值的更深入的思考上,该片还缺乏明显的主动性,反而只是对回忆的搜索与默许。整个叙事成为一种追忆,对已经无法改变却又难以释怀的青春往事的追忆。抓住青春最后的尾巴似乎成为了隐性的主题。正如导演自己所说:“这是我第一次拍电影,这是我才华的极限了。”

  但是,《那些年》仍然不失为近年国内华语电影少有的佳作之一,2011年在台湾、香港以及整个东南亚电影票房上力拔头筹。尽管这样的青春校园题材的电影已经不再新鲜,但是作为台湾目前最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之一的作家兼导演九把刀的处女作,把自己不得不说的故事与“80后”那段美好而又清新的青春,不施粉黛、平实而青涩地展现出来,令这个不老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如果回溯历史,青春电影和电视剧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早在1999年,大陆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就吸引了大量电视观众,多个电视台进而反复播出,获得很高的收视率。随后,在大陆主流商业大片铺天盖地的时候,青春电影的创作在台湾悄然而至,2010年出现了《海角7号》,同样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对于大陆的电影创作来说,尽管《将爱情进行到底》是电视剧,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很好地察觉其背后的商机,提升青春电视剧的创作质量,尤其是在影像类型和与观众的互动上,进行有效的探索。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那些年》的成功,其意义不仅仅是票房本身的获益,而最终指向的,是中国电影一个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运用市场逻辑表现观众的生活和情感。《那些年》是把青春与怀旧放在市场逻辑下的一次检验。它娴熟地运用电影的商业逻辑,用故事的方式讲述贴近观众自身的情感,从而在主流大片云集的情况下,取得票房份额,获得高额的市场回报。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与校正当下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思路和市场思路,中国电影不应仅仅是武侠片、古装片、历史片,而且还应有包括青春电影等类型丰富契合中国观众自身情感的电影样式。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