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川剧 走全能冠军之路
对望,颁奖,拥抱,对话,眼中噙泪……在日前举行的第12届中国戏剧节闭幕式优秀表演奖颁奖仪式上,也许没有几位观众会发现在一对有着特殊关系的颁奖嘉宾与获奖者之间悄悄发生的这一幕。一个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一个是凭借川剧《灰阑记》荣获该奖项的沈铁梅的学生吴熙。对于沈铁梅这个“川剧的女儿”,对于她悉心培养的爱徒,对于背后的团队来说,这一刻,也许是其倾力振兴川剧的梦想向现实推进的又一缕曙光。
川剧,这个像很多地方剧种一样面临诸多困境的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在被一个以川剧为生命的团体赋予新生命——
从惨不忍睹到受宠若惊,“有为才有位”
“如果看过我们之前的小排练场,你就会知道现在有多大改观,重庆几任市领导都曾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那个老地方,所以今天这一切,让我们受宠若惊,不可能实现的梦却成真了!”坐在第12届中国戏剧节主场馆之一、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办公室里的沈铁梅难掩喜色,多年来为川剧传承紧锁的愁眉终于展开。这个落成于重庆北部新区、占地63亩、依山而建典雅别致的艺术中心是重庆市川剧院在重庆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全力打造的川剧发展阵地。按“活态”川剧博物馆理念布局,融博物馆、大小剧场、办公排练区、陈列展示区、配套商业区于一体的这一综合性艺术中心,将成为中国戏曲院团中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专业艺术中心。“有为才有位”,沈铁梅以此表达该院得以旧貌换新颜的深层原因,“因为有院团多年的努力,出精品剧作,抓人才建设,才会获得支持。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提到的新高度更是我们莫大的动力”。
重庆市川剧院是重庆市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仅存的保留事业编制的两个单位之一。据介绍,该院将以此中心为依托,整合重庆所有割裂和分散的川剧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性发展。一方面发挥公共文化的职能,传承、保护川剧,传播地域文化,让老百姓能看到戏;另一方面,在事业体制下进行适当产业经营、市场运作。“一些较有活力、适合经营的部分会被剥离出去组织公司运作;这里有全国首家川剧博物馆,这里以后将成为重庆都市一日游的节点,《金子》这样的经典作品也将做成动漫……”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黄猛对他们正付诸实施的构想如数家珍。
揽人才,推新人,“角儿是灵魂”
“知道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正长身体,院里给经费,每周为他们炖几次鸡汤,每天给他们配营养餐,为这事儿,院里原来的成员还曾有意见呢!”沈铁梅介绍人才梯队建设的苦心时五味杂陈。“这些连聊天都要在微博上聊的‘80后’,我们拿什么吸引他们?”每月捉襟见肘的收入是川剧院人才流失的最大隐患,院里便以增加每天的练功补贴等方式适当激励,请专业教师授课,并即将为他们建立青年川剧团等。但在沈铁梅看来,留住人才并非仅靠这些。“物质固然重要,但我们正是在物质非常匮乏的情况下,每月平均七八百元收入,70多人挤在一个小排练场里打磨出《金子》这样的精品,靠的就是对川剧的热爱和为之奉献的精神,这种传统支撑着我们走到现在,川剧院是个聚人气的地方。”
在此次参演第12届中国戏剧节并获得剧目奖的新版《灰阑记》中,为推新人,刚刚获得梅花大奖的沈铁梅放弃本该自己演的主角,重磅推出了青年演员吴熙担纲主演,孙勇波、黄荣华等梅花奖演员也甘当“绿叶”。“每天排练完,只要沈老师在家都会叫我过去,从表演到唱腔等全方位指导。”吴熙说。“要传承、发展川剧,角儿是灵魂,要系列推新人。”简单一句话,背后倾注了多少心血也许只有沈铁梅自己才深知。
排经典,抠二度,“追求现代审美但不变异”
“青年演员现在处于临摹和实践阶段,如果拿全新的原创剧本,成活率不一定高,所以要先排成熟的、经典的戏,让他们掌握怎么把握人物。这样一度创作时不费力,着力的是抠二度。”对于培养人才,沈铁梅对自己的做法直言不讳。
对于艺术创作,沈铁梅则认为,要保存川剧这个剧种的特色,还要遵循中国戏曲的游戏规则。“我觉得中国有的戏曲已经变种,变成话剧了。戏曲本来是有唱念做打的健全体魄,是全能冠军,为什么非要把它变成单项冠军?整体上出现的艺术‘截肢’,是我们目前戏曲创作常常偏离本质的表现。我们不会走这条路!”在她看来,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自信,对戏曲来说,来源于对自己剧种的自信,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我们有着300年历史的川剧来说,我们很自信。我们接受现代审美追求但不变异,基因一定要纯正!”
“有的人搞创作大于搞承传,我不同意。”在传承与创新的比重上,沈铁梅显得很“吝啬”。她认为,传承那些久违了的传统川剧艺术精华,其实也就是现当代的,也就是新的。“搞创作会稳步地做,而不是急功近利。重庆川剧院能坚定地走下去,离不开创新不离本色的意识。”近年来,该院在大力挖掘、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的同时,大胆尝试新编剧。《金子》《李亚仙》《灰阑记》《中国川剧交响“衲袄青红”》等承载着巴蜀文化的川腔蜀韵已享誉国内外。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