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乡村振兴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让富了“口袋”的老百姓富“脑袋”,如何通过文艺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同时解决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农牧民,不熟悉农村牧区,文艺创作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内蒙古文联对症下药,积极主动作为,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创新开展“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文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打造现代乡村文化名片,开创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提振起万千农牧民精气神。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特色发展。内蒙古文联结合14个文艺家协会和19个文艺社团的专业特点、业务种类,策划推出20个活动,从农牧民实际需求出发,征求基层意见后,筛选出“村歌嘹亮”“为人民而舞”“微笑的力量”“画画我们村的‘明星’”“赋雅乡村”“名家为你写家训”“夸夸身边的好典型”“我与名家唱大戏”“书写我们的美好生活”等9个活动项目,涵盖音乐、舞蹈、摄影、美术、诗词、书法、曲艺、戏剧、文学等9个文艺类别。在尊重农民意愿、结合本村优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由各村从9个项目中自行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由文联组织相应门类的艺术家上门指导,联合农村文艺爱好者共同实施,构建起专业与业余、统一与多样相统一的文艺志愿服务格局。
(二)农民主体、专家指导。打破以往单向传导,主推“文艺+身边人”“文艺+身边故事”的模式,力求找准与群众的契合点,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在文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唱主角”。比如“村歌嘹亮”项目尝试让更多当地音乐工作者、爱好者挑大梁,文联组织音乐家负责专业指导和打磨提升,共同完成“村歌”创作,既保证专业水平,又符合当地老百姓审美。很多村民表示听到自己村的村歌后,“特别亲切,唱到了咱心里头,好多人听一遍就会哼唱了”。当前,共创作推出村歌200余首,《人人都说杨家堡好》《咱们的缸房地》等歌曲朗朗上口、广为传唱。“村歌嘹亮”项目得到中国文联的充分认可,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典型案例,在全国文联系统宣传推广,由此延伸出的“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同样引起中国文联的高度关注,主动支持升级为“全国村歌大擂台”,由内蒙古文联主办首届,后续在全国推广。
(三)文艺引领、产业带动。文艺工作者结合基层实际,策划推出文化村长、文艺队长、我向大师学技艺、“点亮美好‘夜’生活”、我和网红同带货等活动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的“9+N”模式。如,兴安盟380位“文化村长”们组织广大村民开展村歌录制、村舞排演、MV拍摄制作、网红地打卡、视频拜年等工作,并利用自身知名度,宣传推广村嘎查旅游产业、非遗文化和农副产品等,实现文化文艺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文艺家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一专多能,既指导村民成立合唱团,编排广场舞,也指导村民借助互联网传播乡村文化、农村特产,拍摄小视频,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帮助村民当“主播”,使当地的人气和名气越来越旺,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二、取得成效
(一)农牧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联各级组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扎实开展志愿服务,组织文学艺术家会员为家乡写村赋,指导乡村文化爱好者编写村民身边好典型故事,用村民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夸夸身边的好榜样,按照乡村生活节奏编创舞蹈,并指导农牧民学跳,指导村民拍摄幸福时刻的笑脸,开展我与名家唱大戏、名家为你写家训等专项文艺活动,农牧民群众自身文化艺术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在文艺家、文艺工作者的带领下,农牧民群众有了自己的文艺爱好和特长,农闲时间唱唱歌、跳跳舞、写字画画,并自发成立了各种文艺演出队伍,从台下看演出的观众到参与“村晚”的主角,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精神更加富足。全区已有500余个嘎查村(社区)开展“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文艺品牌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4000余场次。
(二)乡风文明建设有效推进。以文艺为载体,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走在乡村,能够见到刻在村口石头上讲述该村民族团结奋进历程的村赋,在文化广场矗立着书法家撰写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在村宣传栏有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精巴媳妇等农牧区“明星”的画像,家家户户墙上悬挂着向善向上的家训和对联,文化大院笑脸墙贴满了农牧民辛勤劳作、喜迎丰收的照片,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的村歌唱出了村子的景美、物阜、民丰,村民的广场舞和戏剧演出让农忙后的生活多姿多彩。农民文艺生活多了,家长里短少了,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和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由海力森嘎查村民参与表演拍摄完成的情景剧《三缺一》,生动展现了村民们被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带动引领从而摒弃陋习的真实情境。
(三)乡村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艺家联合基层文艺组织立足当地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实现艺术与乡土相融、文化与产业相亲。如,科右前旗全力打造柳树川村为“全区文化振兴示范村”,深入挖掘百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推出“柳树川农民艺术馆”“柳树川文艺志愿服务站”“柳树川本土农民艺术家根雕绘画书法展览”“漫游科右前旗500里书香文艺长廊”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土默特右旗剪纸艺术合作社让剪纸这项土生土长的非遗文化技艺,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活力产业。最美文艺志愿者乌兰图雅、齐峰、呼斯楞、李德戈景、天骏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正能量偶像担任兴安盟“文化村长”,发挥他们的艺术专长和名人优势,教村民和文艺爱好者唱歌、跳舞,拍视频发朋友圈,向外地游客宣传乌兰毛都大草原、代钦塔拉五角枫、曙光村的花海、高根营子的神骏湾和好吃的兴安盟大米,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农副产品热销。
(四)文艺原创能力稳步提升。“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文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将文艺志愿服务变成了“双向奔赴”的求索之旅,文艺工作者把过去的临时采风变为持续的深扎基层一线,文艺创作的触角真正延伸到人民群众中。文艺志愿者们时刻把“我们村”挂在嘴边,记在心间,时常邀约所属协会的会员和其他协会的艺术家朋友们到所在的村嘎查体验生活、采风创作、艺术辅导,广大艺术家向山乡汲取灵感,激发了文艺创作活力,创作出大量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如乌力格尔《草原之子》、剪纸《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应运而生。地方小戏、好来宝、京剧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文艺家的创新、改编下,变成一个个具有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原创文艺节目。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立足基层开展创作,点亮百姓文化生活,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奖。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问题导向,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每颗棋子都举足轻重,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文联针对乡村文化振兴缺少抓手的问题,立足“团结引领、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16字职能,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组织广大文艺家、文艺工作者以志愿服务形式,带领村民,挖掘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创作生产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策划开展一系列文艺活动,主动参与打造当地文化旅游品牌,乡村文化振兴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有解思维,从农业、农村、农民入手,围绕新问题、深层次问题、急难愁盼问题,立足岗位职责,发挥自身优势,踩准助力乡村振兴的节奏,找准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二)坚持人民至上,转变角色做实惠民功。“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文艺志愿者以示范、指导、培训为抓手,推动文艺志愿者与基层文艺骨干、农村文艺爱好者和文化产业带头人“结对子”,培养当地文艺能人、文艺骨干、文化传承代表人等,扶持和建设留得下的文艺队伍,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参与,由画村民、拍村民、唱村民逐步转变为村民画、村民拍、村民唱,推动村民“上舞台”、“唱主角”,有效避免人走茶凉的一阵风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贴近乡村民间,贴近百姓生活,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队伍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一次简单的活动转变为一场久久为功的行动。
(三)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擦亮特色牌。根据当地“土质”和“气候”,因地制宜播撒文艺的“种子”。惠民活动要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前期调研摸底各嘎查村基本情况、文化文艺基础,一村一策、一地一品,避免盲目打造和重复建设。同时要摸底了解文艺家的政治立场、道德素养、文艺特长等综合情况,根据“精准对接、人岗相适、就近就便”的原则将“需”“能”二者精准匹配,把合适的文艺专才和最适合的文艺项目推选给有相应需求的村嘎查,实现文艺服务内容由粗向精的转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精细化管理、特色化服务,“宜茶则茶,宜果则果,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旅则旅”,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乡村振兴的“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