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的戏剧
http://www.cflac.org.cn   2007-09-05      来源:中国文艺网

解放区的戏剧

张 庚

  一

  在十年内战时代的苏区就有戏剧活动:有职业的演剧,有群众的演剧,还有培养干部的学校;它们创造了许多优良作风和传统。这乃是解放区戏剧的萌芽时期。

  抗战开始以后,沪、宁、平、津、汉等各大城市中很多的戏剧工作者纷纷到了解放区,演出抗战的戏剧,虽然未能和广大的农村群众相结合,但无疑对于解放区的戏剧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最早丁玲组成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出发山西前线,不久,鲁迅艺术学院(其中有戏剧系)也在延安成立。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山东等敌后根据地,戏剧工作也开展起来。

  这是抗战初期,这时期全国人民抗战情绪高涨,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也是如此;这时的戏剧,内容上形式上,一般虽是继承着抗战初期的流动演剧的传统,但为了适应需要,也有些发展;比方创造了小调剧的形式,和开始接触到秧歌,有少数的剧团并开始了扭秧歌,延安上演的歌剧《农村曲》就是这时期的产物。

  虽然如此,戏剧的方向还是不明确的。一面在演小调剧,初步反映了一些群众生活,可是大多数的戏剧工作者却又不重视它。对于秧歌也是如此。因此,在一九四○年,从延安开始,各地有些剧团就先后演出了一些在生活内容上与农村隔阂的外国戏和反映都市生活的戏,如“日出”,钦差大臣”等。上演这些戏的戏剧工作者们觉得,做了一个相当时期的普及工作了,现在应当从演出这些名剧来进行提高。

  不过,即使文艺思想上的问题在戏剧工作者脑子里还不明确,但是由于轰轰烈烈的斗争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戏剧工作者自己就是斗争生活的参加者,所以一方面演出着脱离实际的戏,另一方面,却仍旧不断地创作并且演出了反映现实配合运动的戏剧。其中虽也有一部分由于思想问题没有解决,因而在创作上和演出上效果不大,但也有比较成功的作品和演出。特别是由于大量农民青年和农村知识分子涌入文工团、剧团中间来,使文工团的成分起了变化,其中有些同志,由于与群众联系较密,就具有愿意表现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他们的作品也更朴素健康。这些作品各解放区都有一些,比较普遍为人所知的在陕甘宁如马健翎同志《查路条》、《十二把镰刀》、在晋察冀如《参加八路军》等。其它各解放区也都有这样的戏剧、杂耍、小唱等。

  毛主席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以后,澄清了文艺界的思想,戏剧方面也是如此。在延安,因为是近水楼台,首先并且直接地得到了思想上的指导和工作上的指导。因此,新秧歌运动首先在延安出现就不是偶然的事。新秧歌一经出现,立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称之为斗争秧歌。这样也就教育了戏剧工作者,使他们感到为广大的群众而创作、而表演是万分的光荣,这种光荣是过去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中绝对感受不到的。这样就增加了工作的勇气,巩固了为工农兵的信心和决心,继续把运动开展起来。

  新秧歌运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发动和开展,除了思想上的准备之外,对于民间文艺的学习在事先有了一点基础,也是条件之一。首先,音乐工作者在整风之前已经收集了很多陕北、晋西北的民歌,其次,在有些地方,如晋西北,对于民间秧歌舞学习和运用也已部分地开始。有了这些技术上的准备,新秧歌才得以顺利的产生和发展,《兄妹开荒》这样初期的作品才能在观众之前出现。

  有的解放区,原先已有民间形式的仿作,由于秧歌运动的开展,他们的思想明确了,信心增加了,工作得到了肯定和改进,有的地区,过去这方面做得少的,也立即做起来。

  新秧歌一经出现,就成为一个群众运动。群众不仅仅只当观众,而且还自己来编剧,来演出。群众说:“新秧歌说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事,这个我们也会编会演。”在群众中,秧歌成了极广泛的多样的形式:有的是歌,有的是歌舞,有的是小歌舞剧,有的是无歌的剧,但又不同于话剧,还有的是活报。他们熟悉什么就演出什么样子。在群众中出现许多有名的秧歌队,村剧团,如延安桥镇之秧歌队,如晋西北杨家坡剧团,如华北平山的柴庄村剧团。村剧团特别发达的地方如冀中、胶东、几乎是村村有剧团,而其中个别水平还相当高,甚至不低于一般职业文工团。一九四五年,在胶东能起作用的农村剧团,在一万以上,而演出过白毛女的就约有五千。

  新秧歌产生以后,在部队方面,更按照表现部队生活的需要使秧歌这种民间的形式得到了一些新的发展。部队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把部队的动作舞蹈化,改造民歌,使之表现部队刚健精神。这种创造是获得了成功的。

  部队是不断在作战中,行军中的,因此,文艺工作者在进行工作中就有许多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部分中的文艺工作者创造了许多工作方式,剧团也深入敌后打游击,给敌区人民演戏,在敌人炮楼下喊话。在行军中进行宣传鼓动……这一面完成了艰巨的工作任务,另一面,深入地体验了生活,给创作较深刻的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出,好些在部队,在敌后地方的戏剧工作者,英勇牺牲于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同样,在部队里,今天也展开了一个极普遍的群众戏剧运动。如华北部队中的兵演兵,四野的演唱运动。这只是两个例子,其实各野战军,各军区的连队文艺戏剧活动都是很普遍的。

  工人文艺活动,则不过两年来的事。因为历史短,还没有很多可叙述的。然而,拿活动较长的东北三年来的情况说,工人的文艺工作前途是未可限量的。各大城市的工人秧歌队之多,那就不必说了,光拿旅大一个地区来说,从一九四七年以来两年间,工人自编自演的戏就有好几百个。各大工厂都有自己的业余剧团。刚解放半年的鞍山,今年五一戏剧比赛,就演了三天戏,这些戏,都是工人自编自演的。这可以看出工人中间群众性戏剧运动的迅速发展。新的秧歌和戏剧运动如此普遍的展开着,同时也就要求提高,群众也就迫切要求欣赏情节较复杂、表现问题较深刻、技术上较高一些的戏。这就是《白毛女》,《血泪仇》,《王秀鸾》,《周子山》,《赤叶河》,《把眼光放远点》,《过关》,《李国瑞》,《反翻把斗争》,《红旗歌》,《民主青年进行曲》,《炮弹是怎样造成的》,……以及许多为群众所热爱的戏剧产生的客观条件。它们多半具有下面这些特点,或是特点中的某几点:一,内容上,较一般作品反映现实为深刻,典型性较多,教育意义较大;二,在形式上或语言上吸收了民间文艺中的优良成份而又大胆发展和提高了它们;三,在导演、表演、音乐、舞蹈,以至装置、服装上,有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创造;四,特别值得提起的是,这些作品和演出全是和当时的具体政治任务相结合,并且是结合得较好,而非脱离现实斗争的。这些作品,都是作者们深入群众生活,体会政策并在创作过程中吸取了群众意见,甚至与群众共同创作而产生出来的,这就是这些作品之所以比较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

  就在这个基础上,解放区的戏剧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已经逐渐创造出来新的风格,形成了新中国新戏剧的雏形。不仅如此,而且农村的和部队的戏剧也各自具备了它们的特性。近三年来,由于新解放区的建立,抗日战争时期被长期隔绝着的情况被改变,干部大移动,使得戏剧的经验、技术和作风得以交流,再加上三年来新的成就,这就使得解放区戏剧,亦即新中国新戏剧的雏形更在丰富,更加成长,成熟起来。使得各地区的戏剧运动发展了一步,提高了一步。

  但是,解放区戏剧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也还存在着若干缺点,其中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作品在思想上不够深刻,而在技术上也感到表现力还差;其次是戏剧工作者一般缺乏系统的业务理论。

  关于第一方面,我们虽然写了,并且在舞台上表现了工农兵,而且观众也承认写的和演的都还像;而且,观众也承认,我们的演出是起了很大的教育群众的作用,但是,今天我们的观众,特别是干部观众中间比较普遍的舆论是不满足我们的演出。主要原因,由于反映的斗争不深入,对问题看的不深刻。人物的创造上有一般的工农兵,但没有令人不能忘记的性格的人物。这证明我们戏剧工作者思想和艺术的修养还相当差,还有待于不断地学习。

  第二方面,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新事物,新题材,一切过去既成的有系统的业务理论对于我们都不是现成的有用,因此我们一般对于过去的书钻研得少,又由于能力关系,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方面,也没有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一套有系统的新业务理论的力量,因此,我们现在相当普遍的处在凭经验做工作的情况之下,不能提高,或者提高得很慢。要改变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有些同志注意研究和批判旧有的业务理论,同时勉力去组织实际经验的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而用这种有系统的理论去教育广泛的年青的戏剧工作者。

  当然,这所举的缺点,都是可以克服而且并不太难的克服的,只要我们认识到,而认真去做。怕的是我们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缺点,而对于已有的成绩感到满足,如果这样,那么,可以而且并不太难克服的缺点,也就会变成长期阻碍我们进步的因素了。这是需要我们时时警惕,和不断劳力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