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用民族文化妆扮三亚
海南三亚黎族打柴舞
海南三亚市现有黎、苗、回族人口24万,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是海南本土文化的一支亮丽奇葩,是推动三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支宝贵力量。把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独特的黎、苗、回民族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多方参与,努力形成保护和发展黎、苗、回民族文化的强大合力,可以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既可以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资源依托,更可以让这些凝聚着少数民族智慧的文化得以传承。因此,在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要重视突出黎、苗、回民俗特色,围绕民族文化做文章。
三亚独有的黎、苗、回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魅力,但目前还远没有释放其应有的光彩。如黎族的“船形屋”、打柴舞,苗族的“吊脚楼”,回族的“小洋楼”等,每一处民居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诱人的传奇故事;黎族有竹筒饭、“菜南杀”(黎语),尤其是山兰米酒,只有亲口品尝,才能感觉得到苏东坡那种“小儿谈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的悠然快意。此外,回族的酸鱼汤已成为三亚十大名菜之一,苗族的五色糯米饭也很有风味;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锦”已成为政府礼品远赠海外友好人士,而苗族则以“刺”为优势,图案多以花草鱼虫为样本。此外,黎、苗、回传统表演项目也都各具特色。这些资源打造成为旅游精品,必将成为三亚旅游新的亮点,也必将为促进对外交往、加强民族和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引导三亚市民把保护和发展黎、苗、回民族文化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提高人们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意识,与时俱进。可以在各大风景区、重要旅游景点、各类主题公园、星级以上宾馆酒店设置民族文化产品展示平台,以此提高黎、苗、回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要充分利用节庆活动等时机,尤其是“三月三”节庆活动,大力推介民族特色文化,彰显民族团结氛围。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如加大对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省民族歌舞团建设的扶持力度。要依据刚刚颁布实施的《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制定适应三亚民族文化发展的扶持措施,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民族工艺品的生产、销售等,在税收、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要加大对文博事业队伍的扶持力度。目前,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人员编制仅8人,这几年,中央民族大学有几名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到三亚后都因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最后流失到了外地;市博物馆人员编制5名,其中只有一名是文物专业毕业的,文物考古、鉴定、古建筑修缮等专业人员更是奇缺。
三是加强调查研究。近年来,三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乡村旅游发展,加大了经费投入,但效果还不够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相比之下,邻近的保亭县槟榔谷旅游景区,2011年推出了原生态黎族、苗族歌舞表演,每天观看的人数达到了四五千人,黎、苗歌舞在槟榔谷找到了新的市场,槟榔谷旅游也因此增添了新的生机;杭州市的宋城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每天观看演出的观众多达几万人;桂林市的《印象刘三姐》,每晚观看演出的也多达上千人,这些好经验、好做法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
四是不断发展创新。像山东的“风筝村”、河北的“灯笼村”、天津的“大鼓村”、安徽的“画虎村”、河南的“编织村”等,一个村的特色产品一年就能创利几千万元。三亚民俗工艺行业要走出靠“零敲碎打”维持“养家糊口”的困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有所长进。
总之,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三亚旅游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一定要在深入挖掘黎、苗、回民族文化方面下功夫,让民族文化为“美丽三亚”添光彩。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