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陈智林:蜀韵川腔声声靓 德艺双馨步步高

时间:2011年12月2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樊明君

  作为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独具一格的川剧小生表演风格个性鲜明,为观众奉献了《易胆大》《巴山秀才》等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舞台艺术形象。作为四川文艺的领军带头人物,陈智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外文化交流、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惠民工程,拥军优属、送戏到基层等演出活动中,更是责无旁贷,担负了主要演出重任,深受观众欢迎。

  后生可畏 年方弱冠始成名

  儿时的陈智林喜欢看川剧,常被川剧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所吸引,常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所感动,在看川剧《卧虎令》时就被川剧名生杨昌林先生所扮演的董宣打动得热泪盈眶。1979年,四川省川剧学校招生,15岁的陈智林自认年龄偏大,没去报名。后因有伙伴要去,拉他前往陪考。结果伙伴名落孙山,陪考的陈智林被相中。

  被艺校录取的意外惊喜毕竟不能消除年龄偏大的不利,陈智林此时已过了练腰腿功夫的最佳年龄段,但是艺道酬勤,比别人勤奋的陈智林,每天清晨四五点就开始练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陈智林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并由此开始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相中并培养了他的艺校老师们。

  1986年的四川省传统戏曲青少年川剧演员比赛中,代表攀枝花川剧团参赛的陈智林在川剧《托国入吴》中扮演越王勾践,剧中一段50余句的核心唱段,陈智林一字一珠,满宫满调,声惊四座,年轻的陈智林赢得满堂彩,并荣获一等奖,一颗光耀夺目的川剧新星跃然而升。

  百尺竿头 两度摘得梅花回

  1988年陈智林由攀枝花川剧团调入四川省川剧院,进入理想中的川剧最高艺术殿堂后的陈智林更是如鱼得水。1989年,他随四川省川剧院演出团赴匈牙利、波兰等国进行文化交流,精彩的表演令所到之处无不轰动。归来途中,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领导认为要振兴川剧,就要靠陈智林这样年轻有为的演员来支撑和实现,积极支持陈智林参评中国戏剧艺术的最高奖——梅花奖,并当即决定让陈智林回北京就举办专场演出,争夺中国戏剧梅花奖。只有几天时间,陈智林在归国的列车车厢里开始了梅花奖专场演出的排练。

  几天后,陈智林争夺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专场演出在北京首都剧场举行。《托国入吴》《摘红梅》《望娘滩》三出风格各异的川剧折戏为陈智林展示川剧小生唱念做打艺术天赋提供了用武之地。满怀忧患、壮志激越的勾践,潇洒飘逸、风流倜傥的裴禹,嫉恶如仇、性如烈火的聂郎跃然红氍毹。文武小生,随性演来,24岁的陈智林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出国演出归来顺路摘回一朵梅。

  荣获戏剧梅花奖后的陈智林心如止水,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往前走,孜孜以求,没有停下追逐最高艺术境界的步伐,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顶峰。陈智林接着又在新编历史剧《峨眉山月》中扮演诗仙李白,从青年演到晚年,从小生跨行老生,在全国地方戏交流演出(南方片)中荣获优秀表演奖。2002年,四川省川剧院重排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代表作《巴山秀才》,陈智林在剧中出演巴山秀才孟登科,为塑造又一个经典舞台艺术形象,陈智林参照了两百多人的原型,对孟登科进行解读和表现,又观摩前辈杨先才演的《巴山秀才》影像资料,对其表演加以揣摩、创新。原本以丑角应工的孟登科,他改以正生当行,增加了历史厚重感。为演好孟登科瘦高、迂酸的形象,陈智林从投排到首演,50天内将体重减轻了26斤。他饰演的孟登科眉清目秀,举手投足间都透出一股书卷气。演出了孟登科的迂、傲、拗、犟、勇、直、痴,亦庄亦谐,有血有肉。唱腔浑厚、舒卷自如,声情并茂。有评论家赞道:“如黄钟大吕,响遏行云,舞台节奏与内心节奏相互共振,人物情绪的转折显得自然熨贴而不露任何斧凿痕迹,细腻入微地展示出一个近代知识分子如何坚守人生信念的心路跋涉历程。”陈智林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孟登科。

  2004年,陈智林领衔的《巴山秀才》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被专家和媒体誉为“尽显川剧精髓,在内地风头一时无两”,荣获文华表演奖。同年9月,陈智林再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陈智林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完美,他用现代审美观念诠释传统文化,2005年,四川省川剧院创排演出川剧《易胆大》,陈智林再度接受挑战,在剧中扮演梨园怪杰易胆大,在剧中再度展现其在塑造人物和艺术表现上的创造力和征服力,《易胆大》通过一个旧时川剧艺人的一段特殊经历,反映了封建体制没落时期,生活在四川一个边远小镇上的众生百相。极具四川人个性特征的川剧演员,袍哥大爷以及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全剧弥漫浓郁的巴蜀乡土风情。艺高胆大、智勇双全的江湖艺人易胆大,美貌善良、以死抗争的川剧演员花想容,颟顸暴虐、为非作歹的麻五爷,阴险狡诈、面善心恶的骆善人,刁蛮泼赖、自以为是的麻五娘,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为演员的舞台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度梅花奖获得陈智林扮演的易胆大,梅花奖演员崔光丽扮演的麻五娘、梅花奖演员刘谊扮演的花想容、夏昌荣扮演的麻五爷等,各擅其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川剧《易胆大》在2007年一举夺得中国文化大奖、中国戏剧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长江戏剧奖等艺术大奖。陈智林也因在剧中成功塑造了名优易胆大舞台艺术形象而于2007年再度荣获文华表演奖。

  海纳百川 小生流派初形成

  陈智林学艺不拘一格,虽然没有正式拜过哪位表演艺术家为师,但却遍访名师,学习各家之长。陈智林川剧小生行当的表演,袁玉堃、易征祥等小生行当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表演方式,对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刘又全、罗玉中、蓝光临等表演艺术家都无私地把小生表演艺术传授给了陈智林。例如《摘红梅》,陈智林是向著名小生王世泽学的,在程式、身段、步法、指法上都得到严格训练。后来,又得到蓝光临老师的指点。1989年赴东欧演出时,由蓝老师再次为他加工排练《摘红梅》。

  都说陈智林是“用心悟,学艺精”,没错的!陈智林在《摘红梅》里来了个背身出场。这是文小生中的常用程式,很多戏里都有,但蓝老师要求他带着戏出场。该如何做?陈智林背身出场了,舞台上空无一物。但是他的视线却始终与景物相连。何来的景?他心中的景!演员心中要有景,心中要有戏,背身出场的普通程式被他赋予了感情,传递出一种情感,感染了观众,引发了观众的想象。此时,即便是程式动作也有了生命力。陈智林说过:“演好川剧,就是奉献自己的真挚感情,用‘情’演活每一个角色,用‘心’演好每一场戏!”他在每一个动作上都用了心!

  陈智林在艺术创作上善于借鉴创新。《巴山秀才》的《迂告》一场里,他借鉴蓝光临《夫妻桥》中《断桥》一场的武功技巧,在快步圆场中使用“背壳”与“抢背”两个大幅度的翻跌动作,以突现孟登科当时的急迫心情。

  精进博学的陈智林,用海纳百川的精神,精于创新、独树一帜。陈智林说过学艺演戏就是要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将铁杵磨成针!“老师的教诲、老一辈艺术家的示范和同行们的指点与批评,都是我走向成功的引路人!”“用尽一切努力,演活、演精角色的‘魂’,走出自己的演出路!”

  作为著名川剧小生演员,陈智林充盈着川剧小生演员的书卷气,天赋金嗓,音域宽,音色美,音量足,唱腔瓷实浑厚,舒卷自如,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传达出戏曲原生态的本质之音,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初步创立了川剧小生表演新流派。

  艺道酬勤 川剧传承步步越

  作为演员,陈智林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作为四川省川剧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智林在艺术院团管理上创新进取,结合四川省川剧院具体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策划和运作,巴蜀鬼才魏明伦的又一代表作——川剧《夕照祁山》2010年9月由四川省川剧院搬上川剧舞台,川剧《夕照祁山》以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为背景,讲述诸葛亮与魏延的故事。该剧由台湾国光剧团著名导演李小平执导。四川省川剧院引进台湾著名导演执导川剧《夕照祁山》,是为了引进传统川剧以外的其它艺术门类的丰富表现形式,以更加艺术的方式扬弃川剧的传统元素,同时也是创新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方式,也有利于川剧在海内外的市场运作。

  陈智林在川剧《夕照祁山》中再一次挑战自己,跨行出演剧中魏延一角,作为一名小生演员,出演由净角应工的花脸魏延,其挑战性之大超过此前陈智林所扮演过的所有角色,无论身架、唱腔、念白还是武打均与小生行当相去甚远,陈智林既对其中的难度作了充分的准备,也对成功塑造又一个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全新舞台艺术形象始终充满自信,川剧《夕照祁山》,作为陈智林和四川省川剧院倾力打造的又一舞台精品戏剧,2010年10月在成都首演大获成功。

  根据著名作家阿来荣获茅盾文学奖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川剧《尘埃落定》于2009年被四川省川剧院首度搬上戏剧舞台,该剧描写四川嘉绒藏族聚居区土司家族最后的疯狂,由麦其土司领衔谱写了一曲凄美的历史挽歌,他的悲剧结局伴随着奴隶制的消亡,预示着奴隶们的新生,崭新的生活将开始,主题鲜明,题材独特。陈智林在川剧《尘埃落定》中领衔主演末代麦其土司,以其细腻、成熟、大气,神形兼备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鲜活的末代麦其土司舞台艺术形象。该剧于2011年10月19日、20日赴重庆市参加中国戏剧节演出,角逐本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大奖。荣誉已成为过去,四川省川剧院和陈智林又踏上了全新的文化旅程。

  陈智林

  男,汉族,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川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演的川剧代表作品有《巴山秀才》《易胆大》《望娘滩》《星陨长空》《夫妻桥》《峨眉山月》《和亲记》《尘埃落定》《夕照祁山》等。创作演出的川剧《火焰山》《镜花缘》成功在欧洲进行商演。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等。

  坚持组织开展“川剧三下乡”等活动。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文化部优秀专家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欧阳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