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话剧演员何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不存在(图)

时间:2011年11月15日来源:新民网作者:

  

  《喜剧的忧伤》

  

  《窝头会馆》

  

  《大宋提刑官》

  今年,由陈道明和何冰两个人演出的话剧《喜剧的忧伤》成了这一年戏剧界最热话题,18场演出,16200张票提前十天售罄,437万元票房,刷新了人艺60年的票房记录,观众、明星、媒体几乎一边倒地叫好。而何冰把其中那个为了生存、为了剧团拼命挣扎的小编剧演绎得那么细腻又淋漓尽致。

  2011年10月9日,在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资料中心,面对观众和他的诸多粉丝对《喜剧的忧伤》的关注,他说道哥真棒,30年不演话剧,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了心理障碍,他的实力和努力让他在台上产生了了不起的化学反应;他表扬年轻的导演徐昂,说这个热爱戏剧懂戏的人,把一个久经考验的国外剧本最好地本土化了。

  好剧本、好导演、好搭档,这个戏会有这样的效果不足为奇。他几乎没有谈到自己在这个戏里的贡献。当然也无需多说,他的东西在那儿了,都看得见。就像著名编剧刘恒曾经说的:“何冰,你要说他是人艺一根台柱子,恐怕没人说他不是。他已然戳在那儿,生了根儿了,谁也推不倒他了。”

  而当被问及演过的哪个角色属于本色演出时,他答:每个角色都是本色演出。因为演出中创作者是自己,创作材料是自己,创作的结果还是自己,你不太可能变成另外的人,不同的只是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性情感悟放大了强调出来而已。

  何冰,北京人,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曾获第十六届戏剧梅花奖,并于2004年二度荣获梅花奖。主要话剧作品:

  2002年《狗儿爷涅槃》 饰苏连玉;

  2002年《万家灯火》 饰赵家宝;

  2003年《赵氏孤儿》饰程婴;

  2003年《北街南院》 饰杨子;

  2005年《茶馆》(第四次复排)饰刘麻子、小刘麻子;

  2007年《刺客》 饰豫让;

  2009年《鸟人》(复排) 饰三爷;

  2009年《窝头会馆》饰苑国钟(苑大头);

  2011年8月,他和陈道明主演的《喜剧的忧伤》,打破了人艺60年的票房记录。

  何冰不仅活跃在话剧舞台上,更在电视荧幕上被老百姓所熟知。《大宋提刑官》后,他又在《敌后武工队》、《拯救爱》、《春秋祭》、《青春四十》、《老爸的爱情》等热播电视剧中饰演主要角色。

  准演员

  1987年初夏的一个下午,高三生何冰逃了课,骑着他的自行车出了趟远门。虽然从学校到东棉花胡同并不是真的有多远,但对于这个从来都规规矩矩在学校和家之间两点一线的学生来说,说出远门似乎更增加了慎重的色彩——他要去办件人生中的大事。

  马上就要高三毕业了,在那个年代,家里的孩子能否考上大学关系到一个家庭的荣誉。他心里明镜儿似的,以自己的成绩,要考上大学,两个字——没戏!但家里并不确切了解他的真实情况,那份期望让他压力山大。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有一段日子了,他老在心里琢磨出路。这期间他打听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算很高,这对他来说可是利好,除此更重要的是,考了电影学院就可以学表演,当演员。要知道这可是他小男孩时就有的梦想。他不清楚自己的这想法从哪来的,若干年后,他理解那种向往像是一种召唤,是这个职业对他的召唤,更确切地说是演员这个职业绚丽的光环吸引了他,好像看见列队走过天安门的士兵,那种飒爽的英姿吸引孩子有当兵的梦想一样吧。

  考电影学院的想法未及落实,利空消息来了——电影学院表演系要长得好看的孩子。他回家,对着镜子摆了多种自己认为很酷的动作后泄气了——无论怎样抬头挺胸立眉瞪眼,他离好看的标准都还远。

  又得到消息,还有个叫中央戏剧学院的学校,它的表演系对文化课成绩和长相都有商量。拿到招生简章,看见要考内容:朗诵、舞蹈或者武术、小品、唱歌,他有谱了。在学校里虽然文化课不怎么样,但文体方面他还是相当有实力的,况且他还有不少时间可以准备.他对自己说我得考,我必须得考,我必须得考上。

  那一天,他来到东棉花胡同,就是要来填中戏的报名表的。填完报名表的他,站在中戏门口向里张望,在初夏薄薄的阳光里,两个漂亮的女生从他眼前飘然而过,盈盈语声如环佩叮咚。他并不知眼前这二位唤作巩俐和伍宇娟,但中戏女学生的美好情致打动了他,那一刻这个少年的胸膛里鼓荡着幻想和渴望:有一天我成了这儿的学生……

  随后的日子像是梦幻。考试了,发榜了,下了课他蹬着自行车去东棉花胡同看榜,两腿是软的,心跳得像鼓。在贴满墙的大榜上他看见了自己的名字——何冰,中央戏剧学院87表演班学生——何冰。因为是北京人艺与高校联合办的班,所以这个班也叫中戏人艺班,也就是说,他不但上了大学,而且基本解决了工作,以后他将成为人艺的一名演员。

  只一步,他扎扎实实拥抱到了自己的梦想。

  龙套

  1991年,人艺给了何冰一个饭碗,饭碗里是每月99元的薪水。

  捧着这个碗,初出校门的何冰看见了鲜花掌声荣誉以及诸如此类的美好的东西,这些让他热血沸腾地以为大展宏图时候到了,自己可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高材生呢。

  过了很久他才明白,这个饭碗只表示他是人艺的一名演员了。是的,舞台就在那里,你可以说它属于你了,可并不意味这舞台的中心你能够站上去。“进了人艺,歇菜了。基本没什么事干,每天戳大枪,就是拿着那杆大枪在台上戳它十几分钟。演个红卫兵,上台去摁个什么人下来了。有有台词的,就那个《李白》里,上台去喊一声‘报,谁谁谁来了’,得了,没你事儿了,就这样吧。”

  没有戏演,单靠着99元的工资,一个大小伙子连饭都吃不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况伴随着他。同班的同学,陈小艺、江珊、徐帆、胡军等在那时已是星光熠熠,他却在为怎么养活自己而发愁。失落、愤懑甚至颓废的他常常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浑浑噩噩,白天当晚上过,通常一觉睡到下午4点,起来就晕乎乎奔着剧场演出去了,完全指着后台那个热水澡苏醒过来,沏碗劣等茶,抽支劣质烟,跟大伙儿山南海北地聊一通,然后台上晃一下站一下,这一天的工作就算干完了。晚上回宿舍看电视小说什么的,要不就胡思乱想到凌晨四五点。”

  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明星梦早就不再做,生存下去,让这个职业接纳自己,别丢了饭碗才是他的要务。

  也去北影厂新影厂的招待所敲过摄制组的门,敲开了,毛遂自荐:自己哪儿毕业的,在哪儿工作,希望有机会演点什么。然而,是完全的失望。人家客气地让他回去等电话,哪有什么等头,对方根本都没要他的电话号码。

  “跪在门口等祖师爷赏饭”的日子不好过,可也得熬着,不干这个干什么呀。

  好的是近水楼台,可以免费看戏,反正时间多得很。《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茶馆》,有位置坐在台下看,没位置在侧幕条边站着伸着脖子看。于是之、林连昆、蓝天野……那些个大师的表演吸引着他。一场连着一场看下去,有时觉得痴狂血热,恨不能自己也在他们中间,有时又觉得自卑,怀疑自己是否有站到舞台上的资格。

  1993年,他等到了一个小角色,在林兆华导演的话剧《鸟人》中扮演“黄毛”,还是龙套,可好歹有了7分钟的戏演。他珍惜这7分钟,努力展现自己,拿到了生平第一个奖——北京文艺调演优秀表演奖。

  那一年,《鸟人》由林连昆主演,130场,何冰看林老师的表演看到傻。林连昆演的痴迷于鸟儿和京剧的固执老头三爷,举手投足都带着对人生的慨叹,对年华不再的怅然,在舞台上表现之优雅,之从容,之美好,让何冰永远无法忘记。那时候他只赞叹林连昆演得好,却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好,也没有真的看懂这部戏。

  很多年后,他明白了:60岁的林老师是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每次演出,他的年龄和他对事业的追求,二者矛盾所带来的内心困境让他和三爷有了契合。而这个时候何冰也明白了自己: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坐冷板凳的这段日子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挫折,不是什么运气好坏,那只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段。正是那种生活的困顿和青年人向上的渴望的共同挤压,才使他不断积聚力量,才有可能去完成生命的蜕变。

  大人物

  “红色官服黑色官帽,他严肃的一张脸,有为官者的理性与冷静,他看向罪犯的冷眼,意味深长的笑,又显出一个侦探的才情与睿智……”这是2005年,某观众对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何冰主演的宋慈的评价。那一年,何冰第一次成为大型电视剧的主角,也是首次扮演一个“大人物”,很多观众藉此认识并喜欢上他。

  当然在这之前,他已经有些年在荧屏上保持着适中的出镜率了:《甲方乙方》里跑前跑后的梁子;《没完没了》中跟着傅彪蹭吃蹭喝的朋友;《空镜子》里的翟志刚;《浪漫的事》中整天做着发财梦的吴德利;《我这一辈子》中极度自私的赵二。他出演的各路小人物已经颇深入人心,几乎要被打上一个只能演小人物烙印。

  其实并非他觉得小人物更容易演或者他更适合演小人物,“演戏是不能从技术上去把握角色的,不像开车一样,技巧性很强。所有的角色都要从内心里去寻找感觉,所以没有一个角色是容易演的。”只是那时候他没得选,有戏演就不错了,哪有他挑角色的份儿?

  《大宋提刑官》是在找陈道明、陈宝国、张丰毅都没成的情况下找了他。“在中国只有极少数演员可以自己挑选角色,大多数人只能在别人限定的框框内释放自我。我刚一开始就被人为地认定在配角、小人物身上,所以那时候有了这个机会,也特卖力气,想成功。”

  何冰出演的宋慈这个角色虽说也有批评的声音,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他借此向一线男演员的行列迈进。

  那以后,他的日子基本在摄制组里度过,一年恨不得有300天在拍戏。《大宋提刑官》在浙江横店拍摄的时候,儿子刚刚出生14天。52集的戏,几个月不能陪伴在妻儿身边,甚至好几次到了家附近,都只能过而不入。回来时孩子过了百日,长了好长一截。然后,儿子一头一头地长高,很多时候他没有在身边陪伴他,错过了他的成长。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他明白,有得到必然有失去。

  电视剧演多了,荧屏上露脸也多了,他又琢磨出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其实不存在。“这行有自己的波浪,甩在浪尖上,不是也是;摔到谷底,是也不是;撂在岸边,您就安心晒太阳吧。”成败他不再想很多,对于他来说,他爱表演,他喜欢演戏,干这个能找得着自己个儿,所以只有这个事他是一根筋,单纯地执著着。有人问他是更爱话剧还是更喜欢演影视剧,他说:“话剧是演员在规定时间内演给观众看,影视剧是按照导演事先设计出来的去表演。我热爱表演,对我来说两者只是形式不同,没有尊卑之分。影视剧毕竟更商业一些,它有太多的限制,让你演得委屈,不尽兴。可它会带给你丰衣足食的生活,这个话剧的舞台给不了。”

  于是乎,靠拍影视剧养家糊口,靠演话剧维护自己的追求。只是,他更爱的还是人艺的那个舞台,甭管是演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那里是他的精神家园。

  自己

  10月9日下午,何冰来到国家大剧院参加他和观众的见面会,他没做什么准备,打小就聊天这事儿他最在行了。《喜剧的忧伤》的导演徐昂说何冰有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幽默感。果然,他一开口就把台下给逗乐了。此后一个小时,无论递过来的是什么问题,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游刃有余。他有点贫,可却很容易让你感觉到他的真诚和实在,很多时候,他的话让人笑完了还回想咂摸。

  活动结束,他几乎是在瞬间就被观众包围,要签字要合影。人群中他显得小下去,众人挤着他,使他签字的胳膊都别扭地弯了起来。何冰、何冰、何冰……一本一本,一票一票他不断在那些纸上写着自己的名字,那一刻他有些恍惚和疑惑:这到底是在干什么呢?这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意思吗?曾经他想过尽快出名,他也没少做过明星的梦,可现在他都有了,又怎么样了?又能怎么样?

  当然,这样的恍惚也就是那么一会儿,他不可能也没时间总这样地去追问人生的意义。见面会结束,他要回家。儿子8岁了,小人儿已经知道看他演的戏了,虽然不知道他到底看懂了多少,但儿子能坐在那儿看两个小时不上厕所,该笑的地方都笑了。儿子在长大,而自己在变老,他得多花点时间陪着他玩。书房里,他放上京剧的碟,跟着哼两嗓子,看见儿子在边上摇头晃脑,他心里挺美:这小子没准有点天赋。

  晚上,他来到他待了二十年的人艺。人艺的后台依然蛤蟆坑儿似的吵,他去了,跟一帮再熟悉不过的人一顿乱侃。聊到都好像有点筋疲力尽了,他上了台,成了窝头会馆里的苑大头。苑大头的卑琐、困顿,贫和厚道都在他身上。他不知道他的搭档们来演戏前是个什么样的状况,是特开心地参加了聚会,还是特烦闷地与人吵了一架,但大幕拉开了,他们就在1948年了,他们是他的街坊邻居亲人,他们一起在社会最底层熬煎,爱—恨—生—死。他知道一会儿台下的观众也会入戏,他们会在开心的时候笑,会在憋屈的时候叹气,甚至会在伤痛时三番五次地掉泪。在那两个多小时,台上13个人物哭哭笑笑,而1000多名观众被牵动着,成了一体,一起营造出一种虚幻的真实。

  什么是戏,这舞台上一切分明是真的,真实得甚至闻得见烟火的气息;什么是角色,就是只有他自己,无论他穿着什么衣裳、说的什么台词,那内心是他何冰呀。过了四十岁,人生的很多问题已经在心里思考出了答案:“这辈子你是一个普通演员,这个已经注定了。今天你演这个剧收视率高点,明天你得了个奖,你也还是个一般人。你不是那种可以对表演事业做出很多贡献的人,你不是卓别林。人生答案已经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完善人生,把自己的生活、家人、孩子拉扯着能过得挺好,心里很舒服,就行了。”

  是了,他只去享受舞台上的一切,他只去爱眼前这样的日子,温暖,亲切、有情义。那种感觉就好像他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楼上的姥姥招呼他:“过来过来,瞧瞧,这鼻涕都过了河了,还玩呢。”姥姥掏出大手绢撸掉他的鼻涕:“别淘了,一会儿,洗洗,楼上吃包子去,听见没……”

  从前的日子再也不能回来,可人再追求什么,再奋斗到什么层次,想要的活法不还是这么个意思么。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