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艺术再现与真实感动

时间:2012年06月1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雪健

    6月6日,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演员李雪健在中国文艺家之家报告厅做了题为“杨善洲:艺术再现与真实感动”的专题讲座,从“报恩”、“大爱”、“顽童”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被杨善洲精神所感染、感动的过程以及创作体会。讲座现场掌声不断,气氛十分热烈,大家纷纷表示,李雪健把杨善洲演绎得神形兼备,让观众受到极大感染。本文将讲座录音整理后刊发于此,以期给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上的启迪。 ——编者

电影《杨善洲》剧照

  李雪健,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演员,曾主演众多影视作品。夺得过飞天奖、金鹰奖、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金凤凰奖等。凭借电影《杨善洲》荣获第14届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其主演的电视剧作品《渴望》,当年引发万人空巷的收视狂潮。代表影视作品有《焦裕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水浒传》《渴望》《荆轲刺秦王》《横空出世》《杨善洲》等。

  亲自到云南走访体验  带着感动的心情投入创作

  我没上过专业的表演科班学校,只求用艺术形象和观众交朋友。我想说的话都在艺术形象中。我出演杨善洲,要从我和杨善洲的缘分说起。2011年三四月份期间,我在天津拍电视剧,接到出演杨善洲的邀请,我回复说好好考虑一下。我对杨善洲并不陌生,之前看过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关于杨善洲事迹的报告。我在云南当过兵,1975年入党,对杨善洲这样的好党员有一种情结,我特别关注人民夸奖的优秀党员,于是,我找了些关于杨善洲的资料。

  期间,有人劝我不要接这部戏,他们问我能把杨善洲的形象演绎得超越焦裕禄的形象吗?我心里也在打鼓,杨善洲的事迹都是真实的吗?后来,广电总局的领导让我演,我有点顾虑,但还是答应了。我提出要求,要尽早地去云南,亲自走访体验。“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是杨善洲这个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我带着这些想法到云南,采访了杨善洲的秘书和亲属。采访完后,他们告诉我好多当地的顺口溜,是当地老百姓编的,孩子们念的。听后,我特别感动。第二天我去山上,这是杨善洲从60岁直到去世前坚持奋斗了20多年的林场。那里,下雨的时候是进不去的,我运气很好,去的那天天气还好,我参观了观火台、巡视塔,从上面基本能看到山林五分之二的面貌,一片片的树,绿莹莹的。看完之后,我为之前的怀疑想法感到脸红、内疚。

  当我参观了他住的房子后,我又深受感动。我对云南比较熟悉,那种简陋的泥糊的墙,我当兵的时候也住过,没想到20多年后,老人住的还是这种房子。第二天,我又去见了杨善洲的爱人,老太太是农民,住在山里。山上雾蒙蒙的,景色很好,老太太在破旧的房子前,看对面的山景。那时候已经4月了,她还得坐在火炉旁烤火。我们去的时候,杨善洲刚去世半年,他的孩子说老人走了后,老太太很少笑。我去的那天她却笑了,她指着我说,宋大成。我很惊讶也很高兴。她拉着我的手,去看了自留地。老太太很好客,再三挽留我。

  杨善洲的爱人是农民,大女儿是农民,大女婿也是农民,大女婿爱吹唢呐,村里的红白喜事他都会去吹。二女儿是普通教师,三女儿和三女婿都是基层干部。这就是杨善洲老爷子的家庭状况。了解这些后,我是带着内疚、感动的心情创作的。

  “报恩”、“大爱”、“顽童”三个关键词 是我塑造杨善洲这个人物的依据

  电影不像电视剧,要集中典型事件创作。在拍戏的过程中,我总结了6个字:报恩、大爱、顽童,这三个关键词贯穿在他人生、工作的三个阶段。

  在职期间,我着重突出了报恩。杨善洲兄弟姊妹6个,仅活下来2个,家里仍养不起,把他托养给一位农村医生,在大亮山挖草药、卖草药,然后凑学费。那时杨善洲的梦想就是今后能有自己的一亩地。解放后,共产党分给他家十多亩地,还有房子和牲口,他非常感动,却不知道怎样来感谢共产党。15岁在担架队,他的同伴比他岁数大,担架上山的时候,让他在前面,下山的时候,让他在后面,因为吃重的部分都在下面,他也因此心怀感激。这些都对他的人格有极大的影响,他一直想感谢共产党,后来找到了报恩的方式,那就是把党交给他的每一项工作做好,让党满意、让群众满意。

  他在职期间,保山是云南的粮仓。这中间也有很多小插曲,有时坐车会突然让司机停下,停下后,他就往回走,原来路上有堆牛粪,他把牛粪挪到地里去。此外,他到哪去吃饭都交钱,有次秘书忘了交,他就告诫秘书,不交钱,咱们吃的花销就会摊到老百姓身上,白吃白喝不行。他在职期间不接受采访,很低调,老伴也不跟他住,习惯在家住。老人一直没为自己的孩子解决户口。他其实有两次机会,一次是在职的时候,一次是上了大亮山之后。在职的那次有农转非指标,他却把它放到抽屉里没用。他跟秘书说,如果我考虑了我的孩子,那我手下的干部要找我来解决指标该怎么办?所以我都不解决。因为不徇私,他得罪了很多家乡父老相亲。后来,他说过一句话,等我离职以后,我一定给家乡做点事情,把欠的债还一还。

  退休后,组织在昆明给他准备了房子,他却说要回大亮山。杨善洲说,第一,我要还欠父老乡亲的债;第二,在职这几十年我发现我们的山、土地发生了变化,树木砍伐太厉害,原来的绿山现在变成秃山,再不解决,咱们的父老乡亲的生存环境要发生变化。老百姓有顺口溜,“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下雨它能吞,干旱它能吐。”很多人都以为杨善洲说笑,有的人也表示怀疑问他图啥,他说,我图个称职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职业病就是自找苦吃。杨善洲是老一辈优秀共产党员的集中代表,他从来不想着自己,想得都是父老乡亲。这期间,我着重突出了老人的大爱品质。

  大爱是在小爱的基础上形成的,老人付出了很多代价。在种树的过程中,杨善洲因为缺乏经验,被人骗了,果树不结果,要么结了果子不能吃,这时便有各种流言蜚语。老百姓问,种树有什么好处?老人便想尽办法,在种树的同时,为百姓们拉电,修路,给山里的农民提供便利。老百姓跟着他,20多年一路走下来。近年云南的水灾、旱灾都没有影响到大亮山的百姓。在种树的期间,老人也有一个农转非的名额。但老人并没给自己的孩子。有人觉得老爷子没人情,这主要是指他在女儿解决名额问题上,因为电影的时间有限,有些事不能铺开说。真实的情况是他给一个技术员的家属解决了农转非的户口问题。当时,他因上当,种的树不结果,急需技术员的技术指导,但很多技术员都不愿意上山,因为山上条件太苦了。后来,老人找到一个技术员答应跟他上山,但前提条件是为其爱人解决农转非的问题,于是,他给解决了。这时,又有人质疑了,但他不想回答,要以实际的行动回答。他的孩子知道了这件事,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说,“爸,你这么做我们都理解,但是做你的孩子,做你的亲人也够难的。”杨善洲接到信后大病一场。他老伴知道后劝慰孩子们说,杨善洲做地委书记,不是给自己做的,是给老百姓做的,要是给你们解决问题,舆论能把他压垮。这些都是杨善洲的小爱,在这些小爱的基础上构成了大爱。

  老人把每棵树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种树20年后,他把价值3亿多元的树林交给了国家,用自己的行动给老百姓以交代。保山市奖励了他20万元,他拿出10万元给孩子助学,6万元给工人建澡堂,在山上建巡视塔,观察火源。他自己留下4万元,说,我这一辈子欠老伴太多,这4万元留给她,让孩子们好好地孝顺她吧。

  除了报恩和大爱,我觉得杨善洲还是一个顽童。杨善洲这样的前保山市地委书记,在60岁之后,孤独地在大亮山里呆了20多年,这样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要知道,老人不怕没有吃,不怕没有喝,最怕的就是孤独。杨善洲在大亮山里植树,其实就像一个孩子在海边的沙滩上堆房子,堆着堆着,涨潮了,房子被冲散了,他就往后退,接着堆,潮水又来了,房子又被冲散,孩子就接着往后退;落潮的时候,发现潮水离自己的房子越来越远了,他就追着潮水退去的方向继续堆房子……如果说孩子是简单,那么杨善洲就是超脱。他不受任何干扰,20多年认准了一个道理,就是植树造林,正是因为这个执著的信念,他才能战胜长久的孤独。

  可以说,“报恩”、“大爱”和“顽童”六个字主导了我的整个创作,它们是我塑造杨善洲这个人物的依据。

  首先要让自己相信这个人物  才能谈及如何把握人物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3月7日给杨善洲题词,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学习老人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精神。3月8日剧组决定拍这部戏,5月1日开机,6月1日停机,6月30日就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映式。时间这么赶,我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理解自己所饰演的人物?我的办法是在拍摄时请了两个“老师”,一个是杨善洲的三女婿,一个是林场的第一任场长。两人在拍戏的过程中一直陪在我身边,同吃同住,遇到什么不理解的问题,我就立即请教这两位老师。比如,我问他们杨善洲把林场交给国家以后,给你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什么?他们说是老人一脸留恋地在树林里徘徊,一边走一边抚摸着树干的情景,这个细节后来被我们用进了电影里。

  再比如,在弥留之际,杨善洲说要吃巧克力和肯德基。儿女们把巧克力和肯德基给老人买回来,不想老人竟然生气了,说你们怎么就买这么一点?儿女问得买多少?老人说得买好多。原来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林场里年轻的工人们苦得很,累得很,一年半载也进不了一次城,他们在电视里看到人家吃巧克力和肯德基,就馋得瞪着眼看。儿女们以为杨善洲是自己想吃巧克力和肯德基,没想到他是在心疼那些太苦太累的年轻工人们。杨善洲甚至还梦到自己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话,他建议潘基文鼓励各国人民多种树——老人考虑的甚至是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还比如,杨善洲有时会下意识地说自己欠百姓的钱。家人问老人欠哪个村民的钱,老人回答说欠很多很多百姓的钱。杨善洲考虑的是,林场虽然交给了政府,但村民们还是有股份的,他惦记着分股的时候,一定不能亏待老百姓,因为林场是老百姓和他一起建起来的,到了收获的时候,老百姓也应该分到收成。

  正是因为杨善洲时时想着老百姓,老百姓才会这样爱戴杨善洲,他们为老人编了很多顺口溜,虽然都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凝聚了老百姓对老人的无比爱戴之情。杨善洲担任保山市地委书记的时候,群众编的顺口溜是:“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土改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百姓装。穿着草鞋干革命,创建滇西大粮仓。一身泥,一身汗,大官他不像。像什么?像个种田郎。”退休后,60岁的杨善洲带着一群小伙子进了大亮山,群众又编了这样一段:“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到杨善洲将林场交给政府,老百姓都有了收获的时候,又产生了这样一段顺口溜:“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荒山披绿装。造福子孙千万代,为民服务永不忘。活到老,干到老,富翁他不当。当什么?当个共产党。”这些顺口溜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当地老百姓编的,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树立起了杨善洲伟大的形象。

  演员应该怎样把握一个人物?这是个永恒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让自己相信这个人物,之后才能谈及如何把握人物。我要是不信这个人物,我就不演,因为即便演了也是假的。你必须不断接近你要饰演的人物,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感动、激动或者表演的冲动。杨善洲就真真正正地感动了我,我是他的“粉丝”。因为演《杨善洲》,我得了几个奖,我说这些奖都是老爷子得的,我要把它们带回保山,放到杨善洲纪念馆里去。总而言之,杨善洲感动了我,让我产生了表演的欲望,这是我把握这个人物的基础。

  比如,杨善洲种的树得病死了,怎么表现他悲痛的心情?老人对待树就像对待孩子一样,我认为他应该像抱着婴儿一样抱着死去的树苗,于是就用这种方式演绎他当时的心境。杨善洲离开林场的时候,那些他一口饭一口水养大的小树苗都长大了,我觉得每棵树都像伴随了他20多年的孩子一样亲切,于是就按照这种理解,从内到外地诠释了杨善洲的心情。

  有一件事却让我感到心酸。《杨善洲》去年7月19日在全国公映,那天我去了云南昆明,一天下来反响非常热烈。晚上我跟爱人通电话,她跟我说了北京放映的情况。我爱人去了一家影城,《杨善洲》只在中午12点排了一场,观众只有两个,其中一个还是我爱人。我一天的兴奋劲儿顿时烟消云散了。过了两天,我儿子说一家影院晚上7点给《杨善洲》排了片,这回观众多了一个,有三个,但其中一个是我儿子。对此我感到欲哭无泪。7月19日公映那天,《变形金刚3》一天票房就破了亿,那部电影我看了,觉得就是一部美国先进武器的广告片。我就纳闷,《杨善洲》和《变形金刚3》这两部电影的反差不至于这么大吧?没有杨善洲这样的老革命,哪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站在尊重的角度上,大家也应该关注一下这部电影吧?

  好在《杨善洲》放映的时间很长,据说最后票房也过亿了。我有个朋友想带着孩子去看,孩子死活不愿意,我朋友就硬把孩子拉进了影院。看到一半,朋友给我发了条信息,说我孩子流泪了。我给他回了信息,说给你回信息的时候,我在流泪。我想我们还是要想想办法,组织一些年轻的电影观众观看《杨善洲》这样的电影,因为只有亲眼看过电影,年轻人才会知道自己究竟喜不喜欢。最近我获得了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当时主持人一提到我的名字,大学生们就使劲鼓掌,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真的看过了《杨善洲》,事实证明,年轻人还是很认可这部电影以及我的表演的。

  参加《杨善洲》首映式的时候,老百姓一见到化好妆的我,就热烈地鼓起掌来。回到剧组,大伙说老百姓鼓掌那么热烈,是在夸我像杨善洲。我说不是我像,而是谁来演,老百姓都会鼓掌。为什么?是因为老百姓非常愿意我们这些演员把杨善洲这个老共产党员的故事搬到银幕上去,让全国都知道,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共产党有这样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人!


(编辑:欧阳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