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杂技团推进改革:欢乐马戏 崭新天地
近年来,上海杂技团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以演职人员入股的方式组建上海欢乐马戏有限公司,演职员既是打工者又是投资者,这种体制促使他们真正将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
一个马戏团的市场沉浮
2000年3月1日,20岁的周继辉满怀憧憬地走出上海火车站,一路颠簸赶往上海马戏城。迎接他的,是一星期两三场的演出,观众寥寥,每晚挣的演出费够吃碗汤面。此前,周继辉在南方一家被私人老板承包的国营马戏团里,“就是在一片大型游乐场里驻扎演出,一个月拿几百块,日子更艰苦。”
前些年,因体制性障碍、市场萎缩等种种原因,马戏事业遇到了发展瓶颈。国内原来拥有马戏节目的国有杂技院团都对成本较高的马戏进行了改制,有的给个人承包,有的转卖给了个人,有的干脆取消了马戏节目。2007年时,上海杂技团是国内唯一保留马戏节目的国有文艺院团。
“马戏的动物表演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老百姓特别是孩子非常喜欢。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需要有一台高水平的马戏表演。”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钢认为,上海杂技团马戏团队唯一能选择的,就是“通过改革寻找马戏艺术的内在规律,突破发展的瓶颈。”
2007年,上海杂技团对团内马戏剧组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探索,推出了有剧组演职人员持股的上海欢乐马戏有限公司进行试运作,主营《欢乐马戏》节目的项目运营。
2008年9月,上海杂技团正式将员工吸纳为股东,让全剧组28名演职人员正式参股,成立上海欢乐马戏有限公司。这家独立核算的公司,基本相当于“白手起家”。演员、动物和道具均从上海杂技团租借,剧场租赁马戏城的。注册资本60万元,其中上海杂技团占51%股份,演职人员持股49%。
一种实事求是的改革姿态
为什么要尝试让演职人员参与持股“当家做主”?俞亦钢介绍,马戏在杂技行当中最为特殊,驯兽演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终身职业,演员与动物的交流从动物小的时候就已开始,尤其对猛兽节目来说,中途换演员,则意味着该节目演出的终止,而新演员的培养一般又通过师傅经验传授得以实现,节目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的“专利”。
“要让马戏发展得更好,就必须把整个利益链条与每一个演员都关联起来。”俞亦钢形容,“我们现在实行演员持股,组建项目公司。演员平时是打工者,还是按团里原来的标准拿岗位工资演出费,按劳取酬。到了年底就是老板,有盈利的话可以分红。”
风险共担,盈利共享,新制度让马戏演员们真正有了主人翁的姿态。饲养员给动物买饲料,总要货比三家,让动物吃得好还花钱少。有的演员甚至开着自己的车到处跑,看哪里的肉最新鲜性价比最高。仅动物饲料成本一项,就由改革前的每年81万元下降到如今的一年51万元。“原来我们演员排练节目,都是一进剧场随手就开了空调。现在大家都自觉节约成本不开空调,实在太热,就集中起来同一时间训练。”上海欢乐马戏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伟说。
原来,马戏行当总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观念和制度缺陷,如今,老演员也可以毫无顾虑地传授驯兽技艺,因为他们的身份已不仅仅是演员,即使他们改当了老师,剧组的发展也一样和他们自身利益有关。一身小丑绝活的潘连华就收了周继辉为徒弟,“倾囊相授。”周继辉形容。
据统计,股份制公司成立后,《欢乐马戏》已成为上海杂技团又一个常年演出的品牌剧目,且总体成本开支比改制前节约了10%,票房收入增长50%以上,演员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2013年,《欢乐马戏》在上海马戏城中剧场演出了160场,观众达1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过1000万。
“我们寻找的改革突破点,是符合马戏艺术发展规律的。”俞亦钢认为,“每个艺术有自己的规律,改革措施方案要适合规律,而不是简单转企就行。”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