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时间:2014年04月11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牟钟鉴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沃土。如同其他文化一样,它也有历史局限性(例如“三纲”说就已过时)和发展中的起伏,但它具有“损益因革”“变化日新”“海纳百川”的特质,能够随着时代的前进,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创新。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铸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中正的民族之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团体和个人,都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修己以安人的志向和抱负,而这些正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纽带,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未曾中断,使我国56个民族、两岸四地和海外华人联成一家。中华文化至今仍然是所有中华民族成员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无可替代的。

  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传统美德,主要有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和、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礼貌、重生等,这些构成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深厚的社会道德传统。中华传统美德非但不会妨碍现代化事业,而且能给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提供道德支撑。没有这种道德支撑,社会难以和谐稳定,体制改革不能顺利进行,市场经济不能健康发展,社会矛盾难以有效化解。从实践来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湾源头活水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是它的精华的新形态。如:仁义、忠孝、民本、诚信、中和、勤俭、廉耻等,被当今社会上下共同认定为人生价值的核心,成为社会生活中判定是非、善恶的主要标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还可以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平等、公正、包容、重生的内涵,例如仁爱通和、见利思义、天下一家、以人为本等,使之成为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只为社会主义者所认同,还要为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对一切爱国人士和民众起引导作用。因此,它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民族的、大众的。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它就很难起到引领全社会的作用,也很难为两岸四地同胞和海外华人所接受。所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成为“两张皮”,而应密切结合。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华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湾源头活水,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宣传普及和教育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积极参与其中,担负起研究、总结、提炼、转化、创新的责任。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