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建设要引入市场机制
今年是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十二个年头。这十二年间,我撰写过几十篇提案,涉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诸多方面,但不变的核心是为民生谋福利。
文化权利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无论从量、质还是面上都大幅度提升,“文化民生”已成为民生工作的重头戏。这也是我近些年重点关注的领域。2011年,我曾撰文《努力使“数字信息文化共享”更加社会化全民化》,提出要以完备的政策法规为保障,有效的人才队伍和团体为基础,建立稳定、规范、战略化的多元投入合作机制和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正因为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持续关注,我被邀请参加今年年初全国政协组织的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座谈会。刚一进会场,就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都是文化界的名人和知名专家学者。座谈会先请中宣部、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民委等有关部委介绍情况。从介绍得知党团组织、工会、妇联都有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向基层,我立刻敏锐地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随后,全国政协组成调研组前往山东进行调研,我荣幸地成为调研组成员,得到一次宝贵的“接地气”机会。
调研组先后深入山东省滨州市、淄博市等社区了解和感受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每到一处,都被基层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感染着、被广大居民对文化生活迫切需求和参与热情感动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挥毫泼墨,作品满墙;满面红光的大妈尽情欢跳,字正腔圆的说唱让人驻足;更不用说那些乡土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几乎到处可见。虽然沉浸在兴奋之中,但我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细心观察存在的问题。看到了不同地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等,文化设施的不足,部分设备的简陋、老化,文化骨干的缺乏等等。这也印证了我的担忧:多头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但都各管一段,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难以发挥综合效益,资金不足与资金浪费并存。
调研结束后,我悉心梳理了掌握的资料,作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深化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坚持政府主导、财政必要保证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人才、整合管理,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的现状,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要明确主管部门。在行政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必须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既要保证各负其责,又要避免相互推诿或重复建设。要统筹协调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履行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统筹部署宣传、文化、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所承担的工作,避免多头各管、缺乏协调所带来的行政资源浪费。坚决防止“有利皆争上、追责却全推”的现象发生,切实形成工作合力,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文化需求。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