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戏
漫画 徐鹏飞
什么样的人适合学戏?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于魁智说,国家京剧院招人,当然看重业务水准,但是第一着重人品,业务条件差点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但人必须正直、踏实,能够潜下心来研究业务。
京剧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精致、成熟,追求完美,同时,它的表演本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京剧的魅力在于,即便是相同的唱腔、相同的人物造型,不同的演员来表演,观戏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丰富性构成了京剧表演的美学特征,观众坐在剧场里要听和要看的是台上这个演员用人嗓传递的情感信息、处理人物的认知能力、构筑的戏剧力量。实践中,往往即便是同一个演员,在不同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下的表演也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观戏乐趣和审美期待。故而,对自己有要求的演员,在日常生活中,一要练功,二要练心。
练功不难理解,唱、念、做 、打,手、眼、身、法、步,几十载寒窗学艺“四功五法”招招式式精研细磨,目的是把本事带在身上。练功不易,练心更难。作为演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会愈发体悟到所谓表演是“用心在演”。我们常说一个演员“入了戏”,表明这个演员已经深入戏中人物的精神轨道,不只是演人物,而是已经活在人物里。这是戏曲表演的特殊境界。一个好的演员,当然希望自己能够随时“入戏”,把自己的气与角色的气顺利对接。京剧表演讲求程式之美,虽不要求演员必须“入戏”,但演员如果能够“入戏”,戏一定是好戏。“忠孝仁义”,“惩恶扬善”,是传统戏曲阐述最多的主题。如果日常生活中乃一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自身对英雄好汉的精神内核并无真切感受和体验,在舞台上扮演英雄好汉,估计技术虽好,出神入化却难。人品虽不直接等于戏品,但是相由心生、艺随人心,演员戏外之修为,是艺术格调形成的必要条件。
心和气不是与生俱来,后天涵养始成。所以,好的老师教学时深知功夫在戏外之理,会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于魁智10岁开始学戏,在戏校和剧团长大,前辈大师梅兰芳、李少春、叶盛兰的风范和老师袁世海、杜近芳、刘长瑜、叶蓬等人的身体力行,对其影响非常大,“叶蓬先生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严格,待人接物真诚细致,给学生上课从来是衣冠齐整、一丝不苟。他让我懂得演员用心生活,用心揣摩和体验人们的心理,舞台上表现的人物才会有质感、生动,观众会给你叫好”。
京剧唱不了独角戏,一个演员的协调合作能力特别重要。演员站在台上,要与音乐、舞美以及其他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唱一出好戏。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好编剧、好琴师、好配角,主要演员嗓音再好、架子再好,也演不下去。反过来,如果音乐、舞美、各角色行当鼎力帮衬,不仅能大大地激发演员的激情,演员在场上偶或产生的疏忽也会被及时地遮掩。许多演员从小学戏,身体条件不错,进剧团后也演了不少角色,但真要走向高境界却不容易。缺乏机会是一个原因,演员的性格和修养往往最终绊了脚。再比如,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树立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意识非常重要。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日常生活邋里邋遢,将就凑合,上了台也往往会稀松对付,出了力,甚至出了汗,但不讲究、不完整,就难有人叫好。
演戏是一门大学问,戏里有乾坤,尤其是许多历史戏和年代戏,演员要“穿越”,要“会神”,着实需要丰厚的功底。但是,千变万变,有一点不变: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句话在此要正说。人心纵然复杂,但人性是相通的,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生活,也就能理解历史、理解传说、理解故事里的人和事,或许也就能在舞台上“入了戏”。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