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写生美术作品展:让鲜活的艺术形象重回画坛
刘秉江在新疆天山,刘大为在内蒙古草原,吴长江在四川西昌,孙景波在青海玉树,刘进安在陕北米脂,李翔在甘肃陇西……作品、照片、随笔共同记录了这些美术家在写生现场的一个个瞬间。当它们于7月29日出现在“在时代的‘现场’——全国写生美术作品展”举办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时,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形成一个强大的场域,给当代画坛带来了巨大的视觉震撼。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协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和刘大为、吴长江、范迪安、许江、刘健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展览从写生与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个角度,在80余年来创作的优秀写生作品中,遴选了140位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家的近400件作品集中呈现,并专门为常年坚持写生的张仃、刘秉江、刘大为、许江、杨飞云、孙景波、忻东旺、谢东明、李翔、刘进安、李象群、田黎明12位画家做了个案陈列,而常书鸿、王式廓、董希文、黄胄、李可染等老一辈美术家的经典作品回顾,也将20世纪中国美术家的写生之路清晰地勾描出来。此外,主办方还特意将展览的一面墙留给了一生钟爱在世界各地写生、刚刚辞世不久的著名美术家朱乃正。
“写生”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近代以来,前辈先贤呼吁“美术革命”,强调引进西方现代的科学观念,倡扬绘画中的写实主义。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大批中国美术家遵从美术发展的规律,以“写生”的方式深入生活,留下了一批又一批经典写生名作。而如今,随着数字摄影的普及和机械复制时代的图像泛滥,部分美术家习惯在画室中依据图像进行创作,美术教育则将“写生”分解为单纯的“技巧训练”手段,沦为“基础”的一个步骤。
要想重新在画面中唤回那些鲜活、充满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催生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非大力倡扬写生而无其他选择。著名美术家刘秉江将写生作为其一生恪守的信念;著名油画家杨飞云在《写生的恩赐》一文中写道,写生是绘画的一种恩赐,它使我们变得虔诚、纯真和更加热爱生命;著名画家忻东旺也说过,一旦我们的视觉感受依赖于镜头,我们的心灵就会遭受奴役。写生是庄严的,是我们心灵感受自然万物、摄魂魄于艺术的生命形式。太多鲜活的事例和画家从艺的经历都表明,即使图像化已然流行于当代美术创作之中,写生依然具有其大力倡扬的时代价值。
在谈及为什么要在这个阶段举办全国范围内的写生大展时,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展览意在让画家恢复“在现场”直面现实的“感受力”,恢复艺术“心”“手”相应之关系,重建绘画本质和世界万象的联系,使绘画重回“绘画性”的本体。吴长江希望,借由本次展览使当代美术始终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美术家们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鲜活“现场”,多角度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人民美好生活,深层次地展现和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美协积极倡导和组织全国美术家赴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天山南北、川陕大地、内蒙古草原、革命老区写生创作,推出了一批写生佳作,举办了系列专题展览,出版了作品文献集,形成了美术家深入生活写生创作、表现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良好趋势。(记者 段泽林)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