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协副主席李树建:他有一个豫剧中国梦
他有一个豫剧中国梦
——专访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
“十三年冬夏只有一条被,十三年淡酒没敢喝一杯,十三年我衣不遮体人变鬼,十三年俺骨瘦如柴奴才肥,十三年受了多少罪,十三年希望全化伤悲,十三年做了一场梦,梦醒心头血刀锥,苦命人心血掏尽全白费,从此俺二老可靠谁可靠谁……”在6月19日晚于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原创豫剧《清风亭上》的演出现场,饰演剧中主人公“豆腐老人”张元秀的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以其细腻、传神、娴熟的表演和扎实的唱功,把主人公爱子、疼子、送子、盼子、寻子、认子、恨子的心念,如同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示给了现场观众。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不断,不舍得离去……“《清风亭》我演了25年,演出3000多场,观众上亿人,全国有200多家文艺院团、几十个剧种进行移植演出,创造了全国地方戏的奇迹。”李树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这个戏之所以受观众欢迎,一是题材好,深入人心,特别是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农村现在不孝之子不少,这点与观众能产生共鸣;二是以古典程式化动作与话剧体验相结合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清风亭上》是一出以弘扬人间“孝道”为主题的优秀传统剧目,与《程婴救孤》《苏武牧羊》并称为李树建的“忠孝节”三部曲。“我演了35年戏、做了25年团长,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我的体会就是要艺术创作和市场开拓两不误。”在艺术创作上,李树建主要抓三点:首先抓剧本。剧情要曲折紧凑感人。不同于老版《清风亭》,新版《清风亭上》进戏很快,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更加鲜活;其次,虽是古装戏但话白完全采用河南话,生活化的话白贴近观众,老百姓喜欢;最后是唱腔既传统又现代。在舞台表演方面,李树建采用十六字方针,即以情造声、用情创程、重新体验、独树一帜。李树建说:“艺术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传统戏曲长久不衰的根本在于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不断出新剧目。要坚持稳扎稳打,用真情来打动观众,这样的新剧目才是精品,才能赢得市场。
谈到市场开拓,李树建认为,“要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不管是农村、城市还是国际市场,努力实现“一台戏三家看”“一桌饭三家吃”。在市场运作方面,河南省豫剧二团走出了一条“三位一体”的发展之路,即:强势媒体作舆论宣传,著名企业做经济后盾,艺术院团做演出实体。通过这样的运作模式,剧团既是剧目生产者,又是剧目经营者,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接触,变坐等市场为主动培育市场。
从2000年调入河南省豫剧二团担任团长算起,李树建用了11年时间让一个在困境中沉寂多年的老豫剧团焕然一新。他自言在省豫剧二团只做了四件事,那就是“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
“豫剧二团不存在没有市场、也不存在演员青黄不接的现象。”面对地方戏曲院团普遍存在的人才断档问题,李树建说,我们剧院4年前招收了30多个学生,现在不管大戏小戏,不管城市还是农村演出,他们已经能够领衔主演,在我的三部曲当中都能担当2号主演。另外,剧团通过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创办一个豫剧本科班,24名学生上个月24号已经来团集体签约并将组建青年实验团,5年之内我们又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
近日,河南省豫剧一团、二团、三团时隔43年后,正式重组成为河南省豫剧院,李树建被任命为该院院长。采访中,李树建向记者开玩笑说,“我现在是‘三无院长’,钱无一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但谈到豫剧院成立后未来五年的发展大计,李树建将其称之为豫剧人的“中国梦”。
一是筹措资金,组建院址。河南省豫剧院要想发展必须要有场地,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看戏、听戏的场所,要给戏剧演员提供一个排练、学习、生活的基地。二是组建河南豫剧院青年实验团,三五年之后争取打造成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样的戏剧团体。三是在北京筹建中原戏剧大舞台,以知名企业作为经济后盾,以艺术院团作演出实体,建成后的中原戏剧大舞台将集豫剧、曲剧等河南地方戏各个剧种以及太极拳、武术、中国文字等文化艺术为一体,成为展示河南文化又一窗口。四是从这三个院团中选出两到三台戏进行世界巡演,真正让豫剧走向世界。五是若干年以后,将河南豫剧变为中国豫剧。
李树建14岁学豫剧,至今已有快40年,依然常年坚持演出。“只要为了豫剧,为了团做什么都中。我们的戏曲事业比天大,演好戏是我最大的幸福。”在众多地方院团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在演出环境不断变化、地方剧种生存面临各种挑战的新形势下,作为一个个案,李树建和河南省豫剧二团的经验无疑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编辑:子木)
· | 河南豫剧院把群众路线教育放一线 |
· | 豫剧《苏武牧羊》将拍3D电影 |
· | 豫剧又出发 |
· | 小故事大道理——豫剧电影《大脚皇后》观后感 |
· | 两岸豫剧交流近百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