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在成人之美和成人之丑之间

时间:2013年06月2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秦岭

  收到两种样刊,头题均转载了我的短篇小说《摸蛋的男孩》,并配发了“好小说印象”等温馨的转载理由。期刊成人之美,在下荣幸。很可惜,转载后的小说并非华丽转身,而是被移花接木,顿失千娇百媚,摇身一变,成人之丑了。

  原刊《北京文学》编发《摸蛋的男孩》时,高明的编辑配设了编者按,但在热心的转载者那里,几乎无一例外地把“编者按”变成了小说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小说多了一个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新“开头”:“为完成鸡蛋上缴任务,全全成了有名的摸蛋行家里手,直到有一天从鸡屁股里硬抠出一团毛血为止。故事的结局如何呢?”某高校在读书节期间把《摸蛋的男孩》编入大学生国情教育图书,同样幽此一默,活像一个三流说书艺人的开场白,就差没有强调“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了。

  对转发者的初衷,我不会有任何怀疑。后来我又发现这其实还是网络的问题——许多网站转载小说时,由于对小说电子版字号、分段、版式的漫不经心,造成了“编者按”与小说文本浑然一体的乱象,最终让习惯了依赖网络电子版的纸质期刊编辑,毫无设防地在下一轮转载中误入歧途。一转手,小说物是人非,真假难辨。读者不明就里,作者痛痒自知。那滋味儿,就像踱步进入咖啡厅,结果被热情地扣上了一顶破草帽。摘不得,取不掉,只好低头掩面,一如临街棚子下大葱就馒头。

  无独有偶,多年前,我的另一短篇《硌牙的沙子》被多种纸质报刊转载时,也被叠加“草帽”:“在一所偏远乡村的学校里,处在艰苦环境里教书育人的老师们,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喝上一杯干净的水。可他们就是连这点愿望也难以实现,这是为什么呢?”这段同样出自原发期刊的编者按,被转载时理直气壮地进入小说文本,其中包括《2007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2007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集》等4家享有盛誉的权威选本。在一次全国短篇小说座谈会上,有专家咨询我这篇小说开头的文学技术含量,我开了句玩笑:“您没看出我在使用新闻导语的技术吗?”

  编辑照样是亲爱的,网络也错得温柔,至少让我知道我出手的小说,与社会缠绵得一塌糊涂,就像初婚两不知,温柔乡里这里硌那里也硌,尽管碍手碍脚,也算风情之一种吧。

  不为别的,当然更不是讨便宜卖乖,只是两情相悦时的一个小提醒。今后咱别硌了,咱原原本本,在成人之美和成人之丑之间,其实只有一个字的距离。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