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能否破解市场顽疾 艺术品鉴定谁说了算?

时间:2013年06月06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邱 玥

消费观察

艺术品鉴定谁说了算

CFP

民众在古玩市场“淘宝” CFP

核心提示

  艺术品伪作充斥背后是鉴定之乱,助推了市场真假难辨。

  艺术品鉴定难题期待权威机构,目前国家没有鉴定资质的法律规定。

  艺术品鉴定与艺术品定价需严格区分,市场谨防道德风险。

  艺术品“山寨鉴定”乱象丛生

  “很多老百姓都挺信任一些大型拍卖会的,觉得拍卖会上拍来的艺术品应该是真的吧,实际上,我们业内都知道,各大拍卖会上拍卖的艺术品得有六成是假货。”一位从事拍卖行业的业内人士透露说,在利益的驱动下,现在的艺术品假货太多,让人防不胜防。“实际上,拍卖会还相对正规一些,而像一些文化市场、工艺品市场上销售的艺术品就更难辨真假了。”

  艺术品收藏,在当今社会日益成为文化消费的热潮。据统计,仅2011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就达到近600亿元,在全球市场独占鳌头,几乎相当于第二名美国、第三名英国交易额的总和。而赝品的大行其道,则令不少藏家头疼不已。有专家直言,书画市场的赝品达九成。这一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具备能力的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才的缺失;另一方面,没有完善的法规来约束市场,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来管理市场。

  “目前很多拍卖公司和大多数艺术品鉴定公司,是没有鉴定资质的,具有文物艺术品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也没有开展对外的经营性鉴定业务。”中拍协理论宣传部副主任欧阳树英指出,目前的文物鉴定主要分为国家鉴定和民间鉴定两大类。“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只有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相关机构的专家,只有在为文物系统内部、司法、海关等机构进行鉴定时,才具有文物艺术品鉴定资格。但这些机构的专家是不对民间艺术品做鉴定的。”因此,民间的鉴定行为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行为,在鉴定人及鉴定机构资格方面缺乏法律的规范。

  在此背景下,一些拍卖公司、艺术品鉴定公司,为了赚取高额鉴定费,把低廉的现代工艺品“鉴定”成是有巨大收藏价值的文物。“一些专业机构的所谓专家到处在文物上题鉴定意见,这些鉴定大多数是假的,只为了收取鉴定费。这些人极大地伤害了专业机构的公信力。”三堂书画院院长唐校笙告诉记者,“我就吃亏上当买过一些有鉴定证书的文物艺术品,后来发现全是假的。”

  “这种随意出具的鉴定证书造成现在艺术品市场上买家和卖家互不信任。”文艺理论学者徐文景博士说,“一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真画不敢随意拿到市场上交易,因为假画太多;想买真画的人不敢到市场上去买,因为假证书太多。这也是阻碍中国艺术品被海外收藏市场认可的一个原因。”

  “国家队”能否破解市场顽疾?

  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而言,文物艺术品的真伪究竟谁说了算?文化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五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近日,北京市批复北京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书画》杂志社、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中传华彩(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并同时披露了北京市艺术品鉴定工作试点方案。试点推出,是否能解决饱受诟病的艺术品鉴定市场顽疾?

  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季涛认为,这次鉴定机构的试点认定首先解决了政府、执法机构的鉴定估价需求,对当今艺术品市场的鉴定评估工作将会起到一定的规范、引导作用。他谈到自己的亲自经历:“一次,某法院委托拍卖的房产及房内物品中,有一些装饰用途的艺术品,其中一些明显是仿古艺术品。如何鉴定这些艺术品的真伪,给出准确的评估价?这可难住了法官们。我曾协助法院找到一家民间文物鉴定机构,但它是按照每件几千元的高档文物报价的,而法院要去估价的是些明知为假的仿品,实际价值可能比评估费都低,这个鉴定所又不愿意降价,法院也觉得他们没有官方的认证。最终,这家法院还是找了一家懂点艺术品的认证评估事务所给出评估报告,大小近百件物品评了几万元,以此为底价,最终得以拍卖成交。有些贪腐刑事案件,其受贿艺术品的真伪和估价会直接影响对其的刑期判决。因此,上述政府文化部门对五家鉴定机构的认定,为各类官方机构的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

  “如果这次艺术品鉴定试点只是作为公益性和司法性的服务,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如果将它们也作为艺术市场的牟利主体来认定的话,必将产生新的行政垄断利益群体,不但很难真正起到规范首都艺术品鉴定市场的作用,反而可能出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垄断性鉴定乱象。”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则认为,相关部门想通过确立艺术品鉴定试点机构来规范市场的初衷是好的,但艺术品鉴定没有绝对标准,官方指定鉴定试点机构可能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包袱——谁来鉴定这些鉴定机构的可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鉴定机构信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须高悬。

  规范“鉴定行业”呼唤统一标准

  “艺术品鉴定混乱的根源在于市场缺乏诚信,归根结底在于整个社会缺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追求功利远高于追求艺术。”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肖永亮对记者表示,艺术品显现的是主观性,鉴定显现的是科学性。与其称之为艺术品鉴定,不如称之为物品鉴定。比如金器,只能鉴定它的成色。任何物件可以测定其物理属性,判断其社会属性如出处和年代等,而确定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要规范艺术品鉴定行业,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能鉴定的范围也只能放在可测定的框架内。如果艺术品鉴定目的是定价,那就有可能破坏其艺术属性,更有可能使艺术落入俗套。为何艺术品总是靠拍卖成交,恰恰充分体现了其艺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业内人士提出,艺术品鉴定采取国家统一规范需要先解决几个问题:艺术品鉴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艺术品鉴定人员无法通过考试衡量其专业水平;艺术品鉴定活动的法定化可能导致权力寻租。

  对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西沐表示,国家统一规范艺术品鉴定,不能单靠政府部门,而需要三方面的相辅相成。“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要有顶层设计,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和体系,强化监管;另外依托行业管理组织进行规范自律,政府没有能力直接面对市场,最终的决定权不在政府,还是在专业机构手里;最后,还需要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去规范和自律。只有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国家统一规范艺术品鉴定的目标。”西沐说。

  魏鹏举也建议,应在现有的法律规定框架内,加强法治,对不规范行为严格执法;扶持艺术品交易市场平台的建设,通过一定的税收扶持手段,推动分散、不规范的艺术品交易集中化和规范化。他建议应建立艺术品交易及纳税数据库,为进入市场的艺术品建立身份档案;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对于艺术品鉴定机构进行公开的信息披露及行业评级,避免政府直接的介入和认定。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