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化如水 滋养大地
文化强市百城行
东莞:文化如水 滋养大地
东莞市市委书记徐建华:公共文化服务直接关系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改革成果的共享。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可园蕴秀
文化地标 东莞市中心广场
主持人语
广东省东莞市曾经以“世界工厂”的形象亮相于世人的面前。但是现在,这里的文化气息浓厚了:读书成为了整个城市的时尚,高雅艺术就在家门口,即便是平常的日子里,也有戏看,有电影欣赏……且看东莞如何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让图书馆、文化广场遍及城乡,让文化活动来到市民身边,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让公共文化泽被市民,为东莞注入更多幸福元素,这是东莞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初衷。近年来,东莞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提升,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
2013年,东莞市府办一号文件的内容是《关于公布创建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村(社区、住宅小区)、企业名单的通知》,6个镇(街)、10个村(社区)、10家企业榜上有名。
据介绍,首批26个创建单位,是从东莞市153个申报单位中评选出来的。此次评选制定了一套明确的标准。以示范镇(街)为例,100%的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达到广东省的“五个有”标准,并全部免费开放;镇(街)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根据人口分布和服务的需求,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区域建设综合文化设施并免费开放等。
据了解,在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31个城市中,东莞是首个把公共文化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推进到镇(街)、村(社区)和企业等基层单位的城市。
这26个创建单位在具体举措上各有千秋。莞城街道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高标准,长安镇多年来实施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塘厦镇以群众需求为指引着力打造文化品牌,白马社区配置了高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
在接下来一年的创建过程中,26个单位将根据相关标准和专家建议进一步优化升级,“查漏补缺”,重新修改完善规划,在重视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管理、服务和提升,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和突出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突出重点,彰显亮点,富有特点,真正实现引领示范带动效应。
数字化让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012年11月22日,中国图书馆年会开幕当天,“东莞文化网”正式启动。以文化惠民为目的,以各文化场馆和服务机构信息为核心,覆盖全莞市,上下互动。网站设“资讯服务、莞邑综艺、文博长廊、学习园地、品牌专题、供需平台”等六个专栏。
登陆这个网站,东莞市的重要文化信息会迎面扑来:5月10日,鸦片战争博物馆携《虎门销烟》展览及“虎门魂”宣教展演团,首次赴北京进行展出和表演;东城区举行了2013年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第五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将于8月22日至26日在东莞市举行……
网站的特色板块汇集了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美术馆、网上文化馆等栏目,将传统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搬到网上,并采用3D全景技术进行展示,让网民如同亲临现场一般。
另外,网站还收录了大量的文化演出和专家学者讲座视频,用户可以免费注册成为会员,网站对会员提供及时有效的相关信息,保证会员在线时可以获得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帮助。
据网站负责人介绍,东莞学习中心平台目前可提供使用的资源包括讲座课程视频10万余集,电子图书150万种、学术论文2800余万篇、考试试题5万余套、文档178万余篇,内容涵盖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平台资源还将不断扩充。
与此同时,东莞大力推进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2012年,在26个镇(街)、366个社区(村)新建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了全覆盖。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上,东莞市设计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公益数字文化服务连锁店”的新形态,制定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相关制度标准,并将相关成果转化成为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架构体系建设实践工作,利用覆盖全市的数字图书馆和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创新数字资源服务方式,提高了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内涵和服务质量。
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发展
东莞市文广新局在具体工作中认识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需要发挥各个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各自实际,出台具体举措。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稳扎稳打的规章制度,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章可循、长效发展。
外来务工人员达到640多万、是本地户籍人口的3倍以上,这是东莞的重要特征之一。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2007年4月起改称“新莞人”)的基本文化权益,既关系到东莞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基本人权和公民社会的公共利益,同时,对外来人口密集的我国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东莞市专门成立了“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组,在摸清新莞人文化生活及权益保障基本状况的基础上,课题组起草了《东莞市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指导意见)》,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后,将正式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印发,作为指导全市开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权益的纲领性文件。
在人员招聘、管理上,东莞市更加注重规范化、制度化。2012年,东莞市纳入工程范围的558个村(社区)按照要求,完成了文化管理员的招聘工作。例如,大朗镇严格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招聘工作流程,邀请了市委党校的专家教授负责对笔试的试题进行命题,组织应聘者进行笔试和面试,按成绩高低进行录取。
塘厦镇采用社区推荐和公开征集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招聘,面试中还专门开设才艺表演加分环节。考试总分及排名及时反馈给各社区,由各社区择优录取并向社会进行公示。同时,着力抓好岗前培训,组织开展东莞市村(社区)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培训班。紧接着,又先后六个镇(街)组织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业务培训班,组织专家下基层授课,针对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日常工作的要点、难点,开设相关课程。
在文化管理员正式上岗服务后,各镇(街)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具体制定了本镇(街)的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的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将其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神经元”,进行网格化、体系化管理,确保文化管理员到岗后,充分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在组织“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基层时,是“一厢情愿”地我演你看,还是商量着来,你要什么我演什么?东莞市选择了后者,坚持演出项目的菜单服务,把演出项目的选择权交给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文化选择。
专家点评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戴珩
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实现公共文化全民共建、全民共享。东莞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他们大力培育文化管理员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他们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活动和文艺舞台的主角,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作品表现的主要对象和文化创造的主体,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让人民群众尽情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和文化创造的快乐。(本报记者 吴春燕 专栏编辑 杨 亮)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