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作品:期待精美
动画片《熊出没》
还应该看到的是,无论在儿童戏剧,还是在为儿童制作的动画片里,粗制滥造者并非鲜见。譬如,在儿童戏剧里至少存在这样的怪现象——
一是打着“寓教于乐”的旗号,出现一些逗乐的场面,然后,立即加上一段直白的教化。譬如,在某届汇演中,竟然有两出戏都设置了老者形象,但是,他们游离于戏剧情节之外,毫无性格可言,只是在逗乐之后,字正腔圆地直白主题意义,教育意义……瞧,“教”也有了,“乐”也有了,岂不完美?殊不知,这是“教”、“乐”两张皮,犹如糖衣药片,偏偏不解“寓”字的真谛:教育的宗旨要融化其中,深藏其中,要“润物细无声”。
二是矫情地制造煽情戏。所谓矫情,就是让人物沿着预定的理念说话行动,为宣扬理念而凭空制造出违背生活逻辑、性格逻辑的所谓“感人”的场面,强努着煽动臆造中的所谓“情”。这只能自慰,却不能感人。譬如,由于某剧的编导者并没有真正地发现生活,真正地发现人,竟然把主人公老师的不妥行为当成“兢兢业业”来竭力赞美:让这位老师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不知道尊重学生,也失掉了自尊地硬是赖着家访,打散了那位单亲学生为自己破碎家庭精心安排的团聚。这与其说是剧中的老师不懂学生心理,不如说是编导者矫情地臆造。另一处矫情是,学生们为了给贫困生捐钱,不顾肚子胀,猛喝饮料,只是为了积攒满台的塑料瓶子去卖废品。饮料值多少钱?瓶子值多少钱?买椟还珠了吧?另有一出赞美残疾儿童励志的戏,本来是很有价值的。但却过度夸大了主人公(残疾儿童)的作用:没有手脚的她却能从病榻上起来,帮助打工者推煤车,上坡下坡,急速转弯……最后感动了打工者,让他那辍学的儿子去上学……造作得失掉了可信力。
这就好比是风筝,在理念丝绳的牵动下,它只能在预定的空间装模作样地不厌其烦地摇头晃脑,却无法在人们的心灵中飞翔……所有这些说教与矫情产生的原因是,急于表现编导者的主观愿望,急于“教育”,而不是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
在为儿童制作的动画片里,值得警惕的是主观臆造,思想贫乏,对动画艺术的本体特质少有研究,却“敢于”下手。至少有这样几种情况存在——
一曰:故弄玄虚,内容空泛。
某次评选,在十几部片子里,居然有四部的开篇雷同,都是从浩瀚无际的星空开始,在陨石飞迸,流星倏然的画面中,声嘶力竭地呼唤“拯救世界”,“挽救人类”……然而,接下来的画面却是一只小书包,课桌,低幼儿童的咿咿呀呀……令人仰面丈二和尚,瞠目结舌!
在以“小鲤鱼跳龙门”为题的创意方案中,洋洋万言,写出的竟是荒诞离奇的故事大纲:
有的一开场就写人类已经灭绝,莽苍苍天地间只有一条小鲤鱼,它是救世主,恢复了世间众生……
有的不顾此题的民族民间特色,构想故事发生在爱琴海,出现了厄里帕尼亚岛与玛兹瓦蓝海盗……
有的写小鲤鱼跨越时空隧道,见识了黄帝、尧、舜、禹以来直至岳飞、梁山伯等等一系列有名人物……
二曰: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屡见不鲜的摹仿,形成了套路——先设置一个奇形怪状的恶魔和恶魔集团,他们要独霸宇宙;再设置一个英俊潇洒的正义者集团,双方在太空操纵着最先进的飞船,发射着激光炮弹,相互恶斗,没完没了……
三曰:金碗在手,不知何物。
面对宝贵的民间传说素材,却不知如何挖掘,如何丰富,如何建构出适合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故事情节,于是就闭着眼睛“编”。如,两个小孩儿找到了能够战胜旱魃的五位仙人,几句对话,说服成功,五位仙人欣然答应;但是,直到两个小孩儿战胜了旱魃之后,五位仙人才姗姗来迟……再说那旱魃,原本恐水,却能在惊涛骇浪中对小龙女紧追不舍,直逼得小龙女“翻船灭顶”……这就好比说把鱼儿“淹死”在水里一样可笑。更不可思议的是,故事开头的画外音说,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周时期,那时有个皇帝如何如何……父母原本期望自己的孩子参加科举考试……打住,西周尚无“皇帝”,科举乃自隋朝始!
四曰:生编硬造,不知所云。
有的搜索枯肠:猎人的小儿子为了阻止父亲猎捕小白狐,就与小白狐设计,自己佯装昏死,让小白狐叼着他的衣袖,拖向家中,小白狐“被”制造成了“救命恩人”。于是,被骗的猎人就立刻转变了,声言谁敢猎捕小白狐,就打死谁……云云。要完成“猎人保护狩猎对象”的悖论,仅靠如此苍白,如此牵强的“戏扣”能行吗?不错,“一切皆有可能”,这是乌龟大师的格言。然而,《功夫熊猫》的编导发挥了多少非凡的想象,设计了多少精彩的情节,编织了多么缜密的结构,才实现了这句格言啊!至于给生编硬造的故事涂上神圣的光环,那就更离谱了。
五曰:小神盛行,大才天生。
冠名“小”字,如“小某某”之类,意在贴近儿童观众,本无可厚非。但“英雄小化”之风渐起,屡屡出现让“小”字挂靠“名门名人”,把“名人”之毕生辉煌“嫁接”到其孩童时代,颇有大才天生之慨,仿佛其一降生,啼哭就是灿然的诗句。殊不知,《曹冲称象》用的儿童智慧,《猫和老鼠》中的老鼠无一不是用其“小”的机敏。自古英雄出少年,其“英雄”行为仍是出于“少年”的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如《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比利时传说中的小于连那样。
六曰:如文绘制,连环画“动”。
“按文索图”,如文绘制,再让画面活动起来,犹如速翻小人书,活动变人形……动画者,“画”中之人“动”了也。如此理解动画艺术,是否失之偏颇?
上述种种,症结均在于:缺乏生活根基,缺失文化准备,缺少真诚感悟,更缺的是对动画艺术之于生活的考量,致使思维武库贫困。
然而,孩子们正在饥渴地期待着精美的作品,期待精神的享受和愉悦。每每想到他们期待的目光,哪个还敢于懈怠,不是吗?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