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与人性的备忘录——《汶川地震168小时》在京出版
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记者 任沁沁)“比灾难更可怕的是对灾难的遗忘,唯有懂得反思灾难的民族,才能从中汲取爱与力量。”
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实作品《汶川地震168小时》6日在京出版,首次全景展现震后七天七夜真实场景,披露震后鲜为人知的内幕,展现了在新闻报道中被忽略的人物和细节。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股相当于251颗原子弹的能量从莲花心沟地下约19公里处喷涌而出。仅6秒钟,超过300万方固体物质横扫方圆2.5公里的映秀镇……
本书作者张良曾任《南风窗》杂志社副总编辑,历经3年追踪采访,记录了170多位亲历者的口述,对五年前汶川震灾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还原,希望人们以此全面了解灾难对人的冲击。
“在书中,灾难只是记录的一部分。”张良说,更多篇幅用于记录人们是如何面对灾难的,包括震后短暂的孤城状态下灾民生活、指挥调度和废墟下的拯救等。
对于灾难该记录还是忘却,争议由来已久。有人认为灾难太过沉重,应该淡化这种记忆。不过,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在地震过去30年后,仍然是后人认识那场地震的最好文本。
“这也凸显了一本扎实的记录能带来的长久价值。”张良认为,记录是为了不被遗忘,这并不是要不断重温悲伤和英勇,而是因为地震其实从未远去,它会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降临。
4月20日,在《汶川地震168小时》下厂印刷前一天,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
“雅安地震再次警醒,国人需要对灾难有更深的认识。”张良说,这样,假如灾难再次来临,我们不至于茫然无知,而能够更从容面对。
芦山地震发生后,张良看到,国家的动员能力更强,预案更详细,资源更充足,NGO专业性也更高。但他认为,不足的是,在救援方面,五年前就成为致命障碍的信息与交通这两个环节,仍然缺乏统筹。
在全身心投入采写的三年里,由于内容太过沉重,张良数度想放弃,但最终鼓足勇气将点点滴滴记录成书。
他这样阐述坚持成书的初衷:“希望通过这本地震灾难和人性的备忘录,提醒人们不要忘却深藏内心的本性。”
出版方读客图书表示,该书出版的全部收益将用于雅安地震中受伤儿童的医疗救助。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