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让每个人的心与音乐“重逢”——从《我是歌手》看音乐选秀

时间:2013年02月07日来源:中国文艺网作者:李 晓

   相比于收视率,微博、网络上的讨论热度也许更能成为一档电视节目要火的征兆。眼下,湖南卫视每周五晚播出的全新综艺节目《我是歌手》正处于大众“围观”的焦点。有人说,看着那些已经成名成腕的歌手同台“厮杀”,着实快意恩仇。还有人觉得,新意十足的节目形式,说白了只是一种电视包装手段而已,这档节目最应该被谈论的,是给了音乐足够的尊重。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一代宗师》里宫二的台词完全可以用到人和音乐的关系中。《我是歌手》里的歌手是熟悉的,似乎未曾离开过,而音乐的重逢却让观者感动、收视率飚升,中国音乐选秀文化的进步是从对人的关注回到了对音乐本身的关注。

  中国各地卫视在音乐选秀上的进步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近年来,广电管理层一再“要求”对音乐选秀节目进行各种规范,各个卫视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戴着镣铐跳舞”,浙江卫视抢先用《中国好声音》杀出重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又为2013年中国卫视音乐选秀节目重新确立了标准范式,也让中国社会重新有机会审视流行音乐的载体——歌手的状态,以及如何与好的音乐“重逢”。

  《我是歌手》在机制上显然是不可能与《中国好声音》的学员在全国巡演同日而语。《中国好声音》的故事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好声音”的差别是,一旦《中国好声音》的学员成名后,音乐的商业化便会遮盖学员在音乐上的进步空间,同时也会遮蔽观众对与音乐“重逢”的愿望。在历经各类音乐选秀的形式后,观众已经不在乎歌手演绎的故事,或是评委与歌手之间“狗血”的评论对话,他们在乎的是,曾经过往感动过的音乐如何通过歌手的演绎而重新回到自己的灵魂之中,《我是歌手》至少目前做到了在电视媒介的手段中尽可能呈现节目现场歌手和观众的真实反映——在音乐中的状态,进而达到观众对歌手表现音乐的感知和感动。

  令人担心的是,随着《我是歌手》淘汰机制的施行,歌手的去留标准是否会与大部分观众的感受同一?解决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是音乐选秀节目反馈给社会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功能性作用。多年前,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就曾刺激了中国社会对“投票”功能的尝试,也唤醒了公众对热点话题讨论的风尚;多年后,《我是歌手》节目强化了歌手在现场对音乐的掌控能力,观众突然发现以往的耳朵和眼睛都是被蒙蔽的,音乐的感动力量不单是能够感动现场的观众,亦能被电视机前、电脑前的观众接收。当获得纯粹的音乐在中国变成了一种奢侈时,观众的感动越多,反思的内容也就越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为《一代宗师》里另一句令人咂摸许久的台词,更适用于人们对音乐的各种渴望,音乐带给你的感动是带着观众回到了每个人经历的过往情境。《我是歌手》中,现场观众的表情反应镜头堪称经典,面对令人感动的音乐“重逢”,观众的表情是最真实的——在歌手的歌声里,屏幕前的你已然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