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电视剧:要娱乐更要寓教于乐

时间:2013年01月07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CFP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创作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跟风克隆、粗制滥造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宫斗、谍战、家长里短多,其他题材少,在类型分布上存在失衡现象;各大电视台在购置剧目时,多将市场效益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样的市场生态环境下,电视剧的教育功能和艺术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电视剧遭遇市场尴尬

  最近,百集系列情景剧《学堂故事》的出品人王林就遇到了难题。这部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电视剧分为《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和《朱子家训》5个部分。已经制作完成的《弟子规》,借轻松幽默的喜剧形式讲述了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小故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青少年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影像的方式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和道德思想精髓。就是这样一部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电视剧,在发行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儿童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现在针对孩子制作的电视剧并不多,他们只能跟着家长看大人看的电视剧。看多了电视剧里的勾心斗角、爱恨情长,还有骂人或随意往车窗外扔烟头这样不起眼的小动作,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制作中特别看重《学堂故事》的公益价值和教育意义。我联系了全国三十多家电视台,很多购买方一听这个剧的题材和定位,就委婉地拒绝了,目前确定播出的只有四家。”这样的市场反应,让王林感到很无奈。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播出的《圣天门口》同样遭遇了市场尴尬。这部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改编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文学韵味浓重,艺术表达独具匠心,按理说应该颇具号召力,却在播出时遭遇了诸多波折。很多购片员看片后给出了好评,却担心观众接受不了而没有购买。带有教育意义或艺术探索价值的电视剧屡遭冷遇,发行和播出的道路举步维艰,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都是收视率惹的祸

  很多人将这一市场现象归罪于观众,认为当下是速食文化和时尚追求左右眼球的时代,观众接受不了阳春白雪的文艺范儿或思想深刻的作品。王林却不赞同这个观点:“不可否认,任何时代观众的欣赏层次参差不齐,但电视剧艺术家不能以此为借口降低对创作的要求。而且现在观众看多了婆婆妈妈、枪林弹雨和勾心斗角的通俗化和重口味,也渴望多一些寓教于乐和心灵震撼。电视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降低风险,总爱选播冲突更强、更吸引眼球的作品,其实是走入了一种认识误区。”

  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电视剧市场唯收视率论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大部分电视台还是把收视率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黑特分析道,我们不能回避收视率,但也不能把收视率当做唯一的标准,要将市场占有率、欣赏指数、满意度、投入产出比等元素综合在一起打分,形成一个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

  解决途径何在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变化。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编的《2010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就提出了以健康程度、启迪程度、口味程度和娱悦程度四个方面作为标准的欣赏指数评价体系,突破了单一的收视率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电视栏目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质。还有部分地区的电视台,已经采用了将收视率考虑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

  除了电视播出平台和电视剧创作者要加强责任意识,主动担负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引导观众审美趣味的责任和功能之外,是否可以探索其他解决方案?像电影,就分为商业片和文艺片等不同类型,近些年还开设了专门放映文艺片的文艺影院,电视台是否也可以这样做?王黑特教授给出了中肯意见:“我建议成立高品位的文化和教育精品服务频道。在这样的平台上,播出高品位、高质量和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要细分目标受众,其评价体系要和其他频道实行差异化评价,进行分众化管理。”

  (光明日报记者 李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汤雪)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