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台湾新电影三十年——不一样的气质与风格

时间:2012年08月24日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郑娜 吴亚明

  《悲情城市》的拍摄地九份小镇有个老剧院,至今仍每天播放这部电影。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郑娜摄

左起: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廖宏志

《光阴的故事》剧照

  《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风归来的人》、《玉卿嫂》,杨德昌、侯孝贤、张毅、王童,提起这些台湾电影和台湾导演,不仅是台湾人熟悉,在内地也拥有一大批坚定的拥趸者,许多“文艺青年”至今还对当年走街串巷,千方百计只为了搜集这些碟片的往事记忆犹新。

  随着时间的前进,这一批电影和电影人被历史划入“台湾新电影”时代。今年恰逢台湾新电影30周年,台湾电影界举办了许多活动纪念与探讨。包括焦雄屏、小野、侯孝贤、魏德圣、钮承泽等台湾电影界新老“大咖”聚集在一起,缅怀已故的先人,回忆起台湾新电影的那些吉光片羽,每个人都认为——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新电影:与传统断裂

  1982年由台湾“中影”出品,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合执导的集锦式电影《光阴的故事》拉开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序幕。

  为什么以前的电影不叫新电影?为什么从这个之后叫新电影?“因为它们在电影的选材上,对电影的态度上,以及工作方法上,全部都跟过去是割裂式的。”台湾电影人詹宏志说。台湾知名电影人焦雄屏则表示:“很多人问,台湾新电影是不是一场运动?当然是一场运动,因为是跟以往传统断裂的行为。”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影片市场仅有少数几种类型影片上映,琼瑶电影也失去了文艺片宗主的地位,电影已走入困境。1982、1983年,台湾电影票房逐渐陷入谷底,业界几陷半休业状态。银幕上不是老套的爱情文艺片便是流于教条的军教片,再或是假社会写实片。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民党体制内的“中影”打破按资排辈的旧片场机制,大力扶植杨德昌、柯一正、万仁等导演,起用年轻作家小野、吴念真担任电影企划工作,这是战后成长的一代第一次有机会进入电影体制的决策层,开启了新的电影题材。

  所以,今天很多人怀念一位老人明骥——当年“中影”的总经理,被称为“台湾新电影之父”。正是在他任职中影总经理期间,为台湾电影开创新气象,掀起“台湾新电影”风潮,他于上世纪80年代摄制的《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海滩的一天》等关注现实的电影,如今都成为台湾新电影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编辑:子木)
共2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