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邹树君倾尽全力推动威海群众歌咏事业的发展,为家乡赢得了“全国歌咏之乡”的称号,但当地人只知道他叫邹老师。
三十多年来,邹树君孜孜不倦地辅导过无数威海的音乐爱好者,他们有的成长为地区的文艺骨干,参加各种大型演出,有的在全国已经颇有名气,但邹树君却一直默默无闻,扎根基层,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了广大群众。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邹树君成立了启明合唱团。并不富裕的他从不舍得花合唱团一分钱,自己却花钱买了一架二手钢琴给合唱团无偿使用。合唱团的团员们说,如果邹老师带学生准能挣大钱。他说:“钱有多少才算多呢?党给我的退休金足够我用了,现在的生活比起我小时候,简直就是天堂的日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淡泊名利,这正是邹树君身上体现出来的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邹树君一生将名利置之脑后,既对基层群众文化事业怀着满腔的热情,也为基层群众文化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由他提议开展的“5·23”群众歌咏活动成为威海坚持30多年而不衰的一项群众文化盛事,有人说,那是他用一生认认真真书写的一部大作品,是“乐中极品”。邹树君为文艺界树立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典范。古人讲,“非淡泊无以明志”,同样,我们也可以说,非淡泊无以立业。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个艺术家总是为名所累,为利所迷,那他还有什么精力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水准?而如果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水准停滞甚至倒退,还怎么拿出不断超越自我、引领时代潮流的大作品呢?
今天,在文艺界大力倡导向邹树君学习,尤其要学习他那淡泊名利的宝贵品质。
向邹树君学习,在文艺界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的良好风气,有助于克服文艺创作的浮躁现象。当前,在快速成名的诱惑和大量获利的驱动下,一些创作者不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一味地炒热点、随大流,导致一些文艺作品缺乏深刻,描写肤浅,甚至胡编乱造,尤其不能深入表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反映他们的诉求,无法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学习邹树君,就要像他那样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认真进行创作,静心打磨作品,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能真正从中受益的精品佳作。
向邹树君学习,在文艺界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的良好风气,有助于树立当前文艺队伍的良好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文艺工作者为了出名刻意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有的参加公益演出也要“出场费”且开价不低,有的不负责任地接拍虚假广告等现象已经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这些人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影响了文艺队伍的形象。学习邹树君同志,就要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作为社会名人的影响,切实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维护好文艺工作者的健康形象。
淡泊名利,这应是邹树君带给文艺界的一个重要启示。(本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