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不息的音乐人

——记山东省威海市音乐家协会原主席邹树君

http://www.cflac.org.cn  2007-05-24  作者:赵秋丽  来源:《光明日报》
 

在2004年9月24日,中国音乐学院喜迎40华诞那天,当年那些满怀憧憬与激情从这里走出去的音乐工作者们,欢聚一堂。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来自山东省威海市的基层文艺工作者,他已年过“花甲”,在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情况时这样说:“毕业后,我没有做出让老师‘满意’的成绩。而我却用了30年的时间,活跃了家乡的群众歌咏活动。现在,我的故乡威海市已经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全国歌咏之乡’称号!”

他叫邹树君,一个在基层辛勤耕耘30载的中国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一个身患绝症仍奋斗不息的音乐人。

他与“5.23”音乐活动相伴一生

邹树君自己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成名作,但威海人说,“歌咏之乡”是乐中“极品”,是邹树君的传世力作。

1973年邹树君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毅然回到故乡,被安排到威海市文化馆。邹树君到任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贫乏的群众文化生活活跃起来?第二年春天,在文化馆里讨论起以哪种形式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2周年的时候,邹树君提出了举办群众歌咏活动的建议。他认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首先要为群众搭建一个“舞台”。邹树君没有想到,他的这个提议,使威海市30多年坚持不衰地开展着这项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成就了威海的“歌咏之乡”,自己也从此与威海的“5.23”音乐活动相伴一生。

邹树君成了这项活动的主要筹办人和音乐辅导老师。为保证晚会效果,他逐个单位辅导,一个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威海的机关企业。一天晚上,邹树君骑自行车接连跑了5个单位,来到第六个单位时已近11点钟。当他推开排练厅的大门,看到许多演员还在等着他,他强烈地感觉到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渴求。1974年5月23日,首届群众歌咏会如期举行。容纳4000多人的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咱们的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我的祖国》等一批群众久违了的优秀歌曲唱起时,观众们不由自主地拍起手掌,台上台下齐声同唱,顿时成了歌的海洋。

歌咏会的成功,让邹树君信心倍增。他和他的同事们以歌咏活动为支点,不遗余力地进行音乐普及工作。农村、企业、学校、军营,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歌声。进村驻点,邹树君白天和群众一起下地,晚上教村民们唱歌;为搜集威海民歌,他走遍城市乡村,拜访老艺人,用一年时间编写整理了威海首批民歌专辑。如此,在以后的30多年里,每年的“5.23歌咏活动”,邹树君都是主要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演唱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邹树君的满头青丝也渐渐变成了缕缕白发。虽然这30多年他的工作也有过变动,但5月23日,他从没有在这个“舞台”上缺席。

他无私的奉献被人们喻为“甘为人梯”

邹树君有个学生叫毕少军,谈起他的邹老师便泣不成声:“当时基层大学生很少,在他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音乐爱好者。许多人向他求教,他把培养文艺骨干作为自己的天职,为学生的进步成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是一位职业教师,人们称他为老师,是发自内心对他的敬爱。”

许多老学员还记得,邹树君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翻山越岭,到基层去办学习班,远的乡镇来回要走40多里山路。1983年冬天,孙家疃镇一个军地文艺骨干培训班请邹树君辅导,课休间一位学员说,要是邹老师能和我们住在一起,晚上也能学习,那多好啊。第二天,邹树君就把铺盖卷搬到了海边的学员宿舍里。后来,经济条件好了点,邹树君买了一辆摩托车,就经常骑着这辆车到基层,他教学的触角伸到了各个层面,他的学生遍布威海城乡。

《中国娃》、《常回家看看》、《母亲》等歌曲家喻户晓,身为青年作曲家的戚建波,永远记着他的启蒙老师邹树君。1973年,邹树君驻村蹲点住在戚建波家里,当时13岁的戚建波每天放学回到家,总是边写作业边唱歌。邹树君每天晚上教他乐理知识和发声方法,后来戚建波考上师范学校音乐班。邹树君还自己动手写歌词,鼓励戚建波谱曲,再挑选其中优秀的歌曲拿到群众歌咏会上来演唱。1990年夏天,邹树君提出举办“戚建波声乐作品演唱会”,为了筹集费用,邹树君一次次跑企业寻求支持。在一个雨夜里,邹树君为了200元的赞助费,脚上那双崭新的皮鞋被雨水泡得变了形。为了保证音乐会的成功,他请来了著名作曲家唐诃、臧东升等,对戚建波的歌曲逐一进行点评。这场音乐会给了戚建波创作信心,成为戚建波音乐道路上的一个加油站,很快,戚建波的声乐创作进入了一个丰收时期,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歌曲。2004年10月,中央电视台“音画时尚”栏目为戚建波做了一个专辑。戚建波把邹树君请到了中央电视台演播厅,为他献上一首歌:《父亲》,以表达他们父子般的情谊。

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报答”

他的儿子邹宁对父亲充满了怀念之情:“父亲对群众文化事业为什么那样执着?从父亲生前的许多言谈中,我感到,这是因为父亲的心里始终装着两个字:报答!”

邹树君最爱唱《报答》这首歌,他从小是孤儿,和年迈的姥姥相依为命。有两个数字成为他永远的记忆:一个是六元五角,上中学时的人民助学金;一个是十九元五角,上大学时的人民助学金。他常说,自己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用什么才能报答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只能用自己的所学,为群众文化事业尽点微薄之力!

邹树君在2000年的4月被确诊为直肠癌,在与病魔抗争的时间里,他多次说,身患癌症不可怕,要“活”得有“质量”。他对工作更加投入了,亲人们懂得他:可以舍命,却舍不得音乐。

一次,邹树君到上海治病,刚刚安顿下来,他就到了音像店,买了许多音乐资料。2004年的8月,邹树君的癌细胞已经大面积转移,他到医院去做肺镜检查时,还趴在护士办公室里,颤颤巍巍地写歌,这首歌曲在林业局参加比赛时还获了奖。邹树君组建的启明合唱团要到济南参加“山东省纪念抗战60周年歌咏大会”,当时邹树君正躺在医院里面打介入,浑身都被捆绑在床上,满身插满了管子,他让合唱团员们来到病房,一遍遍的排练,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了眼泪。

2006年5月23日,威海迎来了第33届歌咏晚会。这时的邹树君,身体已经极度虚弱,90多公斤的体重已降至不足60公斤。晚会那天,他让同事在演出前5分钟把他接到后台。大幕拉开,人们看到他们的邹老师又一次站到了指挥台上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年12月5日,邹树君再次来到区老年大学上最后一堂声乐课,他吃力地在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下《送别》和《无题》两首歌名。他像过去一样,坐在课桌前教唱歌曲。学员们哽咽着,跟着他一遍又一遍地吟唱,他们心里明白,这是一个音乐工作者以他特有的方式同大家话别。

2007年4月6日那天凌晨,邹树君与世长辞,上千群众为这位平凡的基层音乐工作者送行。

这时,车载电台正在播放邹树君创作的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邹树君用歌声带给人们快乐,如今乘着歌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