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一支歌
http://www.cflac.org.cn  2003-11-29  作者:郑荣来  来源:《人民日报》
 

邹树君,这名字在威海,几乎无人不知。他出生在威海,1965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31年前带着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从北京回到故乡,他选择了文化馆的工作。那时,群众的娱乐活动很单调,允许看的戏让唱的歌也很少。恰逢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和文化馆的两位干部一起,倡议并组织群众歌咏大会。两三千人参加,他指挥了《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人如潮,歌如潮,盛况空前。

从此,五月歌咏成了文化馆的一项工作。30年中,他办了60多期歌咏培训班,培养了大批群众歌咏骨干。

那年春天,他到神道口村辅导,住在一家姓戚的村民家里。戚家的孩子戚建波才十三四岁,对音乐的感知力极强,还会弹三弦。邹树君教他学乐理知识、发声,练唱歌,参加群众歌唱活动。几年后,戚建波上了师范学校,邹树君又鼓励他创作歌曲,1990年,邹树君专门为他组织了一次独唱音乐会,请来著名音乐家,给他鼓劲。戚建波后来脱颖而出,创作了《中国娃》、《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等优秀歌曲。戚建波对邹老师满怀敬意和感激之情,他说:“如果没有邹老师,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群众的歌咏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他们从春暖唱到秋凉,从广场纳凉晚会到室内音乐会,从齐唱到多声部合唱、无伴奏合唱,伴奏也由单件乐器伴奏到乐队全声伴奏……邹树君从大学里的马可、安波等老师那里学到的有关群众歌曲的知识,从郑小瑛老师那里学到的合唱指挥艺术,都充分地用到了他的辅导工作中。

每年进入四五月份,就有歌声此起彼伏,公园、广场、街头,到处都是排练场、演出地。人人力争参加歌咏队,队队力争参加音乐会。群众参加和观看歌咏活动,成了这里每年的一大盛举。它像新风俗,年年届时便有此热闹;它像节日,人们每年都企盼它;树了新风易了旧俗,群众歌咏成了威海的新景观。

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他策划组织了一场大型歌咏会,这天晚上他指挥了整台1个半小时的合唱节目,他满身大汗,上衣湿透———台下的观众清楚地看到此情此景。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此时的他其实已身患重症。

党的80岁生日前夕。他经过前一年的两次大手术,休息了不到半年,又指挥山东大学合唱队唱主角的一台合唱晚会。第二天,他又回到本单位,组织并指挥了一套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从南湖会议唱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讴歌了党的光辉历程。台下观众都知道他的病和手术情况,看着这位共产党员后背不断湿透的衣服,他们都十分感动又十分心疼,只是不忍心让他突然放下手中那根他视如生命的指挥棒。

共和国54岁生日前夕。他于去年第三次做转移性肝癌切除手术之后,又向区委倡议争创“歌咏之乡”。环翠区如愿荣获此荣誉,他又参与策划了这次第三十届歌咏大会和授牌仪式。我有幸在台下目睹他指挥了整台歌咏晚会中的四首合唱歌曲。看他那潇洒、豪迈、有力的指挥姿势和专注、投入的忘我神情,我们都被他的精神和魅力深深感动了。

第二天看到个高一米七八,神清气爽,全无病态的戚建波,我真切地感到一个意志如钢者的真实存在。他说话实在,有问必答,诚恳直率。他说:“我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人总有一个归宿,如太阳之必定要下山。但我还有一个心愿,打算成立一个合唱协会,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合唱水平。如果哪一天大家看不到我了,那我一定是到了另一个世界,给人家排练去了。”一句意含幽默的话,让我们热泪滚动。这里的人们,都希望并相信他会创造奇迹———而我眼前的他,其实已经让我无比惊奇。以他的意志,有谁会不相信,他还将创造更大的奇迹!

都说海边的人,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胸怀多有开阔者。无边的黄海,造就了威海人的性格,也凝结了威海人的文化情结。邹树君谱写的,又岂止是一地的小曲,我听到的是他对父老乡亲的如海潮拍岸那样的执著和忠诚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