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威海,说到“邹树君”,或许有人会茫然,但若说起“教大家唱歌的邹老师”,每个人都会激动不已:“邹老师教过我,是个好人!”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早期毕业的高才生,邹树君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为基层音乐事业奉献了30多个春秋。即使身患绝症,他孜孜以求的,仍然是推动故乡群众歌咏活动的发展。
他说,原因只有两个字——报答!
“歌咏之乡”的耕耘人
2004年9月24日,邹树君参加了母校中国音乐学院的40周年“生日”庆典。
作为母校第二届学生中的佼佼者,作为唯一一名选择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他在庆典上作了这样的汇报:这30年,我在专业上没什么成绩,但我用了30年时间推动家乡的群众歌咏活动,现在,威海市环翠区已经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全国歌咏之乡”称号……
他的汇报,得到了最长久的掌声。
威海人说,“歌咏之乡”就是“乐中极品”,就是邹老师的传世力作。
邹树君1973年毕业回到家乡,在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当时的威海只是一个县级市,群众文化生活极端贫乏。他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群众文化活动从哪里启动?
1974年春天,他几经思考,提出了举办群众歌咏活动的建议。建议被采纳后,他成了这项活动的筹办人和辅导老师,一个月里几乎跑遍了威海的机关企业进行辅导。一天晚上,邹树君骑自行车接连跑了5个单位,来到第6个单位时已近11点,演员们还在耐心等他。这让他感觉到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
1974年5月23日,首届群众歌咏会如期举行。可容纳4000多人的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团结就是力量》、《我的祖国》等一批久违了的优秀歌曲唱起时,观众们不由自主地拍起手,台上台下齐声唱。
首届歌咏会的成功,让邹树君信心倍增,他开始进行音乐普及提高工作。农村、企业、学校、军营,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歌声。进村驻点时,他白天和群众一起下地,晚上教村民们唱歌;为了搜集威海民歌,他走遍城市乡村,拜访老艺人,用一年多时间编写整理了威海的首批民歌专辑。
在邹树君的努力下,威海市群众歌咏活动水平飞速提高。1982年,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召开观摩会,在全省宣传推广这项活动。
从1974年至今,每年的“5·23”歌咏活动,邹树君都是主要的组织、策划、指挥者。30年间,参加演唱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却从没有在这个舞台上缺席过一次。
2003年,在看过威海市环翠区“歌咏之乡”的申报材料后,中国音乐家协会有关领导感慨地说:“没想到,在一个滨海小城,一个群众性歌咏活动能历经30多年而不衰,‘歌咏之乡’,他们当之无愧。”
“全国歌咏之乡”授牌仪式当天,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拉着邹树君的手说:“谁说高等音乐学府的高才生到基层没有作为,你就是一个最生动的典型!”
甘为人梯的育花人
2004年10月,中央电视台“音画时尚”栏目为著名词曲家戚建波做了一个专辑。从威海走出的戚建波,凭借他创作的《中国娃》、《常回家看看》、《母亲》等一大批优秀歌曲而红遍大江南北。演播现场,戚建波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他把邹树君请到了舞台的最中央,他要让现场所有观众看到恩师、记住恩师。
戚建波永远记得,自己13岁那年,邹树君因包村住进了他家,教他乐理知识、发声方法,鼓励他参加群众歌唱活动。在邹树君的悉心教导下,他几年后考上了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后,邹树君依然没有忘记这个已经当上中学音乐老师的学生。他辅导戚建波进行歌曲创作,有了满意的作品,就鼓励他拿到“5·23”歌咏会上来演唱。
1990年夏天,邹树君专门为戚建波组织了一场声乐作品演唱会。他顶风冒雨,先后跑了20多家单位筹措音乐会费用,还请来了著名音乐家唐诃、臧东升等,对歌曲逐一点评。唐诃后来写道: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学音乐教师举办层次如此之高的专场音乐会,在全国实不多见。
在邹树君辅导下成材的人,不仅仅是戚建波。30多年来,他办了上百期音乐培训班,培训了上千名文艺骨干,他的家就是威海的“音乐之家”。
放歌生命的奉献者
在邹树君的记忆里,有两个数字永远无法抹去:一个是6元5角,一个是19元5角。这两个数字,分别是上中学和上大学时的人民助学金。
1945年1月20日,邹树君出生在威海市张村镇一个普通农家。8岁时,父亲突然出走,母亲随后病故。他只能和年迈的姥姥相依为命。正是靠人民助学金,他才得以完成学业。
由于出生在农村,他对基层文化贫乏的状况有着很深的感受。当时国家音乐教育落后,农村文艺人才奇缺。初中那年,村里排演文艺节目,竟找不到一个可以识谱教唱的人……
这种现象深深触动着邹树君。抱着回报党、回报家乡父老的心愿,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乡。
2000年3月底,邹树君连续发烧20多天,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从那时起,他先后做了三次手术,十余次放疗、化疗,却一次次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走上舞台。
邹树君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决定组建一支业余合唱团,把这个合唱团带成一支高水平的队伍,提升威海的歌咏水平。在威海办企业的韩籍华人龙启明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开始与他合作。2003年,60多人的“启明合唱团”组建起来了。
从此,每到星期天,病弱的邹树君都要来到合唱团组织排练,每次都累得汗湿衣衫。
2006年5月23日,环翠区迎来了第33届歌咏晚会。这时的邹树君已病弱不堪,体重不足60公斤。躺在病床上,他心里却在琢磨节目单,定下歌曲后,他开始背谱子,并要求合唱团的骨干到医院来唱给他听,一旦哪个声部、音符不对,马上纠正。晚会那天,人们都以为:今天可能见不到邹老师了。但大幕拉开,人们看到,他们的邹老师又一次站到了指挥台上。当他走下指挥台,面向观众谢幕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人含着眼泪,向这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强者致敬!
2006年12月5日,邹树君再次来到区老年大学上声乐课。由于身体极度虚弱,他拿起的粉笔刚一触到黑板,就从手中掉下来。几次尝试失败后,他用左手握住右手五指,捏住粉笔,歪歪扭扭地写下《送别》和《无题》两首歌名。他告诉大家:“由于身体原因,这堂课后要暂时离开,不能继续给大家上课,但愿这不是最后一课。”学员们强忍着泪水,跟着他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明白,这是一个音乐工作者在以他特有的方式同大家话别。
如今的邹树君依然在与时间赛跑,人们说,他在用生命歌唱。他说,音乐已成为他生命的寄托,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还会选择音乐,用音乐回报社会。
“是你把我养大,洒下多少汗水,是你教我成人,付出多少苦累……报答你呀,只有一句话,奉献不已,鞠躬尽瘁。”这首《报答》,是邹树君心中永远珍藏的歌。一个孤儿,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用什么报答党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他说,我想不出别的途径,只能用最后的时间奉献不已,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