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的楷模——邹树君
http://www.cflac.org.cn  2007-05-18  作者:张 芳  来源:中国文联网
 

领导和同志们:

我叫张芳,现在威海市环翠区文化馆工作。现在,我向大家介绍邹树君同志的事迹。

邹树君同志1945年1月出生于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1973年,他由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故乡,在我们这个文化馆工作了15年,后又任职于工会宣传部。地级威海市成立后,先后在市文联、市文化局、市城建开发公司工作。2005年3月退休,2007年4月6日,因患癌症不幸去世。

邹树君同志病重住院期间,他的学生、同事主动组织起来,轮流到医院看护他,为他洗脚、按摩、喂饭;他的去世,牵动了许许多多人的心,上千人为他送行,为他流泪。中共威海市委、威海市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在全市开展向邹树君同志学习活动。

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敬佩,那么多人的怀念?人们说,是他那种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大家,是他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甘为人梯的精神感动了大家,是他那种鞠躬尽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大家。

邹树君同与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8岁时,父母离异,父亲远走他乡,母亲不久病故,他成了一个孤儿,与外祖母相依为命。靠人民助学金,他读完了小学、中学,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他是靠人民助学金,他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他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被安排到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从那时起直到病逝,他在基层文化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34年,为威海的基层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邹树君同志回乡时,威海是一个县级市,市区人口只有两、三万人。那个年代,“样板戏”一花独放,群众文化生活极端贫乏。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他提出了开展“5·23”群众歌咏活动的建议。当时的邹树君并没有想到,他的这个提议,成了威海坚持30多年而不衰的一项群众性文艺活动,成就了威海的“歌咏之乡”。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从此与威海的“5·23”音乐活动签下了生死之约,要与这项活动相伴一生。

邹树君同志的建议被采纳以后,他成了这项活动的主要筹办人和音乐辅导老师。为保证晚会效果,他逐个单位辅导,一个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威海的机关企业。1974年5月23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2周年当天,首届群众歌咏会如期举行。接连三个晚上,容纳4000多人的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来自企业、机关、学校、农村的合唱队,一支接一支地轮流登台,台上台下齐声同唱,全市沉浸在盛大节日气氛之中。在以后的30多年里,每年的“5·23歌咏活动”,邹树君同志都是主要组织策划者、指挥者。演唱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邹树君同志的满头青丝也渐渐变成了缕缕白发。虽然这30多年他的工作也有过变动,但每年的5月23日,他从没有在这个舞台上缺席。

歌咏会带动了威海群众歌咏活动的蓬勃开展,邹树君同志和他的同事们以歌咏活动为支点,不遗余力地进行音乐普及提高工作。农村、企业、学校、军营,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歌声。进村驻点时,邹树君同志白天和群众一起下地,晚上教村民们唱歌。为搜集威海民歌,他走遍城市乡村,拜访老艺人,用一年时间编写整理了威海首批民歌专辑。那时交通条件不好,到农村去都靠自行车代步,远的乡镇来回要走40多公里山路,但他从不叫苦。由于基层单位的文艺活动大部分都是晚上搞,晚上成了邹树君同志正常的工作时间,经常一个晚上跑几家单位,工作到深夜才能回家。

就是这样,邹树君同志年复一年,在文艺阵地上辛勤地耕耘。即使不在文化系统工作的日子,也一直这样坚持着。1993年,他调到市城建开发公司工作。在企业,他除了干好业务工作以外,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上辅导,还在企业建立了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参加社会演出。有好几个春节,他带着这支队伍,顶风冒雪,来到偏远的军营,慰问部队官兵。

有耕耘就有收获。在邹树君同志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威海市的群众歌咏活动广泛开展,水平飞速提高。而且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历经30多年而不衰。为此,200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环翠区全国唯一的“歌咏之乡”称号。举行授牌仪式那天,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拉着邹树君同志的手说:“谁说高等音乐学府的高材生到基层没有作为,就看你肯不肯做,只要肯做,就会有为。你就是很好的典型。谢谢你对中国音乐事业的付出,是你让歌咏之乡歌如潮。” 2004年,邹树君同志回到母校参加校庆,他向老师和同学们做了这样的汇报:这30年,我在专业上没有做出让老师满意的成绩,我只是用了30年的时间去推动故乡的群众歌咏活动,现在我的故乡已经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全国歌咏之乡”称号。

邹树君同志的大学同学,许多都成了拥有夺目光环的音乐家。由于选择了基层,他没有成名,也没能成家,但这30多年,他凭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甘为人梯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个又一个“音乐之星”。30多年来,他办了上百期音乐培训班,担任了许多业余文化团体的指导教师,退休后又担任了市老年大学、区老年大学的音乐教师,他把自己的家当成了威海音乐爱好者的“音乐之家”,为威海培养了上千名文艺骨干。戚建波,一位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凭借《中国娃趴《常回家看看趴《母亲》等一大批优秀歌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知名的作曲家;我本人,是一名业余音乐爱好者,在一次文艺演出时认识了邹老师,从此得到他的悉心培养指导,现在,我已经是环翠区文化馆的一名专业文艺工作者;毕少军,威海造船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两次投考音乐学院落榜,在他心灰意冷准备放弃的时候,是邹老师给了他鼓励和指导,使他如愿以偿,如今他已经是威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邹树君同志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义务的,从不计报酬。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操守和信念,不求名,不图利,甘为人梯,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去浇灌新苗、培育新人。

2000年3月底,邹树君同志连续发烧20多天,到医院检查的结果:直肠癌晚期。从那时起到现在这七年的时间,病魔一直折磨着他,大大小小的手术,他先后做了十三次,但并没有控制住癌细胞扩散。病魔一次又一次把他击倒,但他一次又一次顽强地、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走上舞台,走上讲台,走进机关、企业、学校,指导排练,传授音乐知识。他不顾病重,组建业余合唱团,担任市、区老年大学的音乐教师,用生命与时间赛跑,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推动威海歌咏事业的发展,他患病期间,到基层单位指导排练300多场次,给老年大学讲课100多次,参与组织庆祝建党80周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30多场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精神。特别是在癌细胞大面积转移的情况下,他以极大的毅力,坚守在基层文化阵地上,让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为之感动。

2001年庆祝建党80周年,市里要组织一台大型演唱会,市主办单位首先想到他,想请他参与组织策划。但考虑他刚动完手续不久,又不忍心打扰他。他得知这种情况后,主动找到领导,请求参加这次活动。那些日子,他不分白天黑夜,一直靠在排练现场,活动组织完,人也累倒了。

2003年,邹树君同志刚做了转移性肝癌切除手术不久,就听说第三十届“5.23”歌咏会正在组织排练节目,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排练现场。在仅有60多平方米的小排练厅内,邹树君同志对参加汇演的十几首歌曲指导一遍,用了3个多小时。演唱会那天,他要指挥 4首合唱歌曲。每指挥一首,他都要换上一件衬衫,因为汗水已将衬衫完全浸透了。

自打生病以后,邹树君同志常想,上帝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自己的有生之年,应当给威海的文艺事业再留下点东西。他组建了一支业余合唱团。他要把这个团队带成一支高水平的合唱团,让威海的歌咏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为威海培养更多的文艺人才。每逢星期天,病弱的邹树君同志都要来到合唱团,组织排练,并带领合唱团参加许多重大演出。他还先后担任了市老年大学,区老年大学的音乐教师。每逢有课的时候,他都坚持去给学员们上课,直到他拿不住粉笔,才告别讲台。

邹树君同志就是这样用生命与时间赛跑,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推动威海歌咏事业不断发展。人们说,他在用生命歌唱。他自己说,人总要有一个归宿,如太阳必定要下山。音乐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寄托,如果哪一天大家看不到我了,那一定是我到了天堂,给人家排练去了。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